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罗浮山

罗浮山

①在今福建霞浦县南罗浮。《方舆纪要》卷96福宁州 “洪山” 条下: “又南十里曰罗浮山,相传此山浮海而来,泊船山下,可避北风。若南风,则石厓齿齿难近。嘉靖三十七年,倭贼流劫罗浮,官军御却之。” 即此。

②在今湖南攸县东北一百四十里。《明一统志》卷63长沙府: 罗浮山 “下与凤岭连麓,下有石窦出泉”。《清一统志·长沙府一》: 罗浮山 “有石窦出泉,涓涓不绝,东入攸水”。

③在今广东博罗县西北。《隋书· 地理志》:南海郡增城县 “有罗浮山”。《元和志》 卷34循州博罗县: 罗浮山 “在县西北二十八里。罗山之西有浮山,盖蓬莱之一阜,浮海而至,与罗山并体,故曰罗浮。高三百六十丈,周回三百二十七里,峻天之峰四百三十有二”。 为东粤名山。 五代南汉刘建天华宫于山中。《方舆纪要》 卷103博罗县: 罗浮山在“县西北五十里,与增城县接界。山绵延高广,峰岩洞壑之属,不可悉记,为岭南之望”。罗浮与丹霞、西樵、鼎湖齐名,为广东四大名山之一。

④在今广东电白县东北。《清一统志·高州府》:罗浮山 “在电白县 (治今电城镇) 西北一百里。为八府通衢,高百余丈,白石嶙峋。相传仙人牧羊所化”。

⑤在今广西钦州市西北。《隋书· 地理志》:安京县有罗浮山。《元和志》 卷38钦州安京县:“罗浮山在县北十里。俗传似循州罗浮山,因名之。” 《舆地纪胜》 卷119钦州: 罗浮山 “在州西北六十五里。《旧经》 云: 山形若惠州罗浮,因以得名。《隋志》: 安京县北七十里有安京山,即今罗浮也”。


(1)古山名。在福建省霞浦县南罗浮。《读史方舆纪要》福宁州洪山:“又南十里曰罗浮山,相传此山浮海而来,泊船山下可避北风。若南风,则石厓齿齿难近。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倭贼流劫罗浮,官军御却之。”即此。(2)今山名。又称东樵山。在广东省中部、东江右侧。跨博罗、增城、龙门三县市。由罗山、浮山合称为罗浮山。东北—西南走向。海拔800米左右,由花岗岩构成。主峰飞云顶(1281 米),居“岭南四大名山”之首。为道教圣地,被称为“第七洞天”、“第三十二泉源福地”。东晋咸和年间葛洪曾在此山修道炼丹,始建庵舍。南朝梁武帝时,相继建五座佛寺。隋、唐、宋、元道教仍盛。今存冲虚观、酥醪观等道观及葛洪炼丹灶、葛洪洗药池。明为学者聚徒讲学场所。1945年广东抗日游击队东江纵队和中共广东临时省委等以此为活动基地。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猜你喜欢

  • 木栾店

    即今河南武陟县治木城镇。《明史·河渠志五》:万历三十三年(1605),范守己言:“近者十年前,河沙淤塞沁口,沁水不得入河, 自木栾店东决岸。”即此。1939年武陟县徙治于此。在今河南省武陟县境,濒沁河

  • 陈里港

    故址在今江苏六合县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20江宁府六合县:陈里港“南接瓜步,西入扬子江。元设巡司于此”。

  • 育水

    亦作淯水。即今河南西南部之白河。《明史·地理志》 南阳府南阳县: “东有淯水,一名白河,下流至湖广襄阳县界入汉水。” 《清一统志·南阳府》: 淯水 “俗谓之白河”。古水名。又作淯水。即今河南省西南部白

  • 剑浦驿

    明洪武初置,属南平县。在今福建南平市东。清康熙三十八年 (1699) 废。

  • 龙镇山

    亦名三台山。在今广西来宾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9来宾县:龙镇山在“县北一里。是县之主山”。

  • 河西务

    即今天津市武清县西北河西务镇。自元以来为漕运要镇。《元史· 百官志》: 至元二十四年(1287),“自京畿运司分立都漕运司,于河西务置总司,分司临清”。同书 《食货志》: 至元二十五年 (1288)

  • 大洪岭

    又名大洪山。在今安徽祁门县北。《清一统志·徽州府一》:大共山“在祁门县北五十里,与石埭县接界。大共之水出焉。亦作大洪山”。

  • 归依城

    唐南诏置,在今四川会理县西北五里老街乡。《元史·地理志》 永昌州:“州在(会川)路北,治故归依城,即古会川也。唐天宝末,没于南诏,置会川都督。至蒙氏改会同府,置五睑、徙张、王、李、赵、杨、周、高、段、

  • 望海山

    ①古名熊岳山。在今辽宁盖州市西南滨海处。明 《辽东志》 卷1: 望海山在 “ (盖州卫) 城西南三十五里”。《方舆纪要》 卷37盖州卫: 望海山“在卫西南三十五里,登山可以望海”。②在今辽宁凌海市西南

  • 东澳市

    即今海南省万宁县南东澳镇。清宣统《广东舆地全图》万州图:南有东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