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苕溪

苕溪

①一名苕水。即今浙江省北部注入太湖之苕溪。为本省七大水系之一。《元和志》 卷25湖州乌程县: “霅溪水一名大溪水,一名苕溪水,西南自长城、安吉两县东北流,至州南与余不溪水、苧溪水合,又流入太湖,在州北三十五里。” 《寰宇记》 卷94: “以其两岸多生芦苇,故名苕溪。” 《方舆纪要》 卷89浙江总序: “苕溪有二源,一出天目山之阳,经杭州府临安县西,绕县南而东入余杭县界,又东流经余杭县治南,又东流二十七里入钱塘县界。自源徂流,凡百八十里,始通舟楫,又东北入湖州府德清县境,经县城东南,又北经府城南,合诸溪之水,汇为城濠,此苕溪之东派也。其一源出天目山之阴,经孝丰县东南,又北流经安吉州西,折而东经长兴县南境,至府城西,亦谓之苕溪,此苕溪之支派也。两溪汇流,由小梅、大钱二湖口入于太湖。” 自唐以来,为浙江北部重要漕运河道。

②今浙江湖州市 (旧名吴兴县) 之别称。以境内有苕溪而名。南宋胡子寓居于此,自号苕溪渔隐,著有 《苕溪渔隐丛话》。


旧吴兴县(今浙江湖州市)的别称。因境内苕溪得名。


猜你喜欢

  • 瓦寺宣慰司

    清嘉庆元年(1796)改瓦寺安抚司置,属茂州直隶州。治所在今四川汶川县西南玉龙乡西北涂禹山。民国改土归流。

  • 忠义军

    ①唐方镇名。文德元年 (888) 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号忠义军,治所在襄州 (今湖北襄樊市汉水南襄阳城)。天祐三年 (906) 复名山南东道。②五代方镇名。后梁改卫国军置,治所在延州(今陕西延安市东)。后

  • 夜侯国

    即掖侯国。在今山东莱州市。《后汉书·欧阳歙传》: 建武九年 (33),歙 “更封夜侯”。李贤注: “夜,今莱州掖县。”

  • 思乐县

    1917年改思陵县置,属广西镇南道。治所在今广西宁明县东海渊镇。1928年直属广西省。1953年并入宁明县。旧县名。1916年由宁明县承审之上思州、思陵两土司辖地合置,治海渊(今广西宁明县东海渊镇)。

  • 汤泉县

    唐置,为汤州治。治所在今越南谅山省谅山东南。天宝初为汤泉郡治,乾元初复为汤州治。后废。

  • 班勒纥城

    亦作班城、班里城、巴里黑、把力黑、板勒纥、必里罕。即今阿富汗北境巴尔赫。《元史·太祖纪》: 十六年 (1222),“秋,帝攻班勒纥等城”。后为察合台汗国属地。

  • 鲍村寨

    明初置巡检司,属丽水县。即今浙江武义县西南七十四里柳城镇。景泰三年 (1452) 于此置宣平县。

  • 跋禄迦国

    即亟墨国。唐西域国名。在今新疆温宿县东扎木台乡喀什艾日克村古城。一说在今阿克苏市。唐玄奘 《大唐西域记》 卷1: 跋禄迦国 “东西六百余里,南北三百余里。国大都城周五六里。土宜、气序、人性、风俗、文字

  • 小东城

    在今安徽凤阳县东北濠水入淮口东岸。《寰宇记》卷128濠州钟离县:“废小东城在州东北三里。按《宋书》:泰始二年筑, 以镇濠口。”在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北濠水入淮口之东岸。南朝宋泰始二年(466年)筑。北齐天

  • 元江府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元江路置,永乐四年(1406)升军民府,属云南布政司。治所即今云南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放自治县。辖境约当今云南元江、墨江二县及红河、绿春、江城等县的部分地区。清乾隆三十五年(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