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岭
在今贵州省南部。为乌江与西江水系分水岭。山深箐密,其中故为苗族所居,因名。
在贵州省南部,西起北盘江岸,东到黔、湘边界,余脉伸入湘、桂两省区。因为苗族所居而得名。东西走向,无明显山脊线。一般海拔 1000 米以上。有雷公山(2179 米)、斗篷山(1961 米)、云雾山(1806 米)等高峰。除雷公山以东由变质岩构成外,大部由石灰岩构成,喀斯特地貌发育。北坡平缓,南坡受河流切割强烈。为乌江水系和西江水系的分水岭。重要林区,以杉木驰名,富经济林。
在今贵州省南部。为乌江与西江水系分水岭。山深箐密,其中故为苗族所居,因名。
在贵州省南部,西起北盘江岸,东到黔、湘边界,余脉伸入湘、桂两省区。因为苗族所居而得名。东西走向,无明显山脊线。一般海拔 1000 米以上。有雷公山(2179 米)、斗篷山(1961 米)、云雾山(1806 米)等高峰。除雷公山以东由变质岩构成外,大部由石灰岩构成,喀斯特地貌发育。北坡平缓,南坡受河流切割强烈。为乌江水系和西江水系的分水岭。重要林区,以杉木驰名,富经济林。
古名诸次水。即今陕西佳县西北佳芦河。源出榆林市西北,东南流径佳县,至县城南入黄河。《宋史· 夏国传》: 李继迁 “诱杀曹光实于葭芦川”。《方舆纪要》 卷57葭州: 葭芦河在 “州西五里。中多葭芦,因名
明初建。在今江苏南京水西门南侧。为内秦淮河出城口。清道光《上元县志》卷4山川:淮水(秦淮水)有二源,“至方山埭合流,由东水关入城,出西水关,沿石城西北,以达于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拆除。
①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北京市房山区东南十八里窦店西土城。民国《良乡县志》卷1:“以其人物俱良名。”北齐天保七年(556)省入蓟县。武平六年(575)复置,属涿郡。唐圣历元年(698)改名固节,神龙
在今山东泰安市泰山龙泉峰下,龙泉观(今称斗母宫) 东北约一里。石坪广亩许,上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全文,为八分书,字大如斗。一般以为北齐人所书。宋代陈国瑞题名 “经石谷”,明代称 “石经峪”,清代
又作白达达、白鞑靼。辽西南路部族,属倒塌岭节度使司。游牧地在今内蒙古四子王旗、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乌拉特中旗一带。《辽史·天祚皇帝纪》 附耶律大石传:大石自夹山“北行三日,过黑水,见白达达详稳床古儿。
在今湖南岳阳市西南。《元和志》 卷27岳州巴陵县: 洞庭湖 “湖口有一洲,名曹公洲”。唐杜佑 《通典》 卷183引 《地志》 云: “巴丘湖中有曹田洲,即曹公为孙权所败烧舡处,在今县南四十里。”
北宋至道三年(997)置,为至道十五路之一。治所在桂州(今广西桂林市)。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及广东雷州半岛。元初废入湖广行中书省。又作广西路。北宋端拱元年(988年)分广南路置,治桂州(今
①西周国名。姬姓。都城在今湖北随州市。《左传》: 桓公六年 (前706),“楚武王侵随”。即此。战国初为楚所灭。近年在随州市一带发现曾国铜器,有人认为曾国即随国。②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左传
即今安徽无为县东河坝镇。清光绪 《庐州府志》 卷2 《无为州图》: 东有新河口。
在今贵州黔西县北。《明史·贵州土司传》:天启三年(1623),王三善“率兵直入大方,奢社辉、安位焚其巢,窜火灼堡”,即此。《清一统志·大定府》:火灼堡“水西巢穴也。亦谓之灼城。或讹为火著”。在今贵州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