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荆山

荆山

①在今河北满城县西北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2满城县: 荆山 “山势险阻,其西南有杨家陀寨,昔人据守处”。《清一统志·保定府二》: “山多产荆树,故名。”

②在今安徽芜湖县西北四十五里,西接芜湖市东郊。《舆地纪胜》 卷18太平州: 荆山 “在芜湖县东十六里。东南麓有大石,高七尺,下有一穴,上有龟纹,传云古有龟穴此而出。又一石相对,传云有古仙鹤,足迹犹存”。《方舆纪要》 卷27芜湖县:“有大小二荆山,小荆山在大荆山之东,有岩石之胜。”

③即今安徽怀远县西南淮河北岸荆山。《水经·淮水注》: “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之右。” 《魏书·地形志》: 楚州沛郡己吾县 “有当涂山、荆山”。

④又名荆台山。在今山东诸城市西北四十里。山巅有凤凰石。《水经·潍水注》: “潍水又北径平昌县故城东,荆水注之,水出县南荆山阜。” 《魏书·地形志》: 姑幕县有荆台山。

⑤在今山东蓬莱市西半里。《方舆纪要》 卷36蓬莱县 “丹崖山” 条下: “又有荆山,在田横、丹岩二山之间,产荆,山色长紫。一名紫荆山。”

⑥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寰宇记》 卷7阳翟县:荆山,“ 《洛阳记》 云,‘荆山出玉’。齐武帝于此采玉。其下即汉颍川郡地”。

⑦一名覆釜山。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史记·封禅书》: “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 《元和志》 卷6湖城县: “荆山,在县南。即黄帝铸鼎之处。”

⑧在今湖北南漳县西。漳水所出。古为豫州及荆州界山。《尚书· 禹贡》: “荆及衡阳惟荆州。” 又,“荆、河惟豫州”。《左传》: 昭公四年 (前538),晋司马侯曰: “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 《元和志》卷21南漳县: “荆山,在县西北八十里。三面险绝,惟东南一隅,才通人径。” 《寰宇记》 卷145南漳县:荆山,“ 《韩子》: 卞和得玉于荆山……顶上有池,周回十步,乔松、翠柏列绕其旁,并有石室,相传为卞和宅”。

⑨在今湖北阳新县东北。《舆地纪胜》 卷33兴国军: 玉洞 “在永兴县荆山”。《清一统志 · 武昌府二》: 荆山 “在兴国州北五十里”。

⑩在今陕西大荔县东南朝邑镇南。《尚书· 禹贡》: “导岍及岐,至于荆山。” 又 “荆岐既旅”。孔传: “此荆在岐东,非荆州之荆。” 《汉书·地理志》左冯翊褱德: “ 《禹贡》 北条荆山在南,下有彊梁原。” 《续汉书 ·郡国志》 注引 《帝王世纪》 云: “禹铸鼎于荆山,在冯翊怀德之南,今其下荆渠也。” 《元和志》 卷1富平县载: “荆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岐山东。” 疑误。

(11)即台山。在今甘肃灵台县北。《清一统志 ·泾州一》: 台山,“ 《平凉府志》: 台山东西延亘百里,荆花尤茂。一名荆山”。


(1)古山名。在今陕西省大荔县朝邑镇南,或说在今富平县西南。《汉书·地理志》:“北条荆山。”相传大禹铸鼎于荆山。(2)今山名。(1)在安徽省怀远县东南部,淮河西岸。与涂山隔河对峙,俗称西山。为花岗岩残丘,海拔258米。产花岗石,荆山石榴著名。古迹有白乳泉、抱璞岩(卞和洞)、荆山古城遗址、启王庙遗址等。《水经注·淮水》:“淮出于荆山之左,当涂之右,奔流二山之间,而扬涛北注也。”(2)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南郊。山形状若馒头,海拔98米。初因满山荆棘而得名。秦改蕴璞山,传战国“和氏璧”即出于此。唐复今名。(3)又称覆釜山。在河南省灵宝市南。海拔 1556 米。相传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4)在湖北省西部,武当山东南、汉水西岸。漳水源地。东南谷地宽广,西北巍峨陡峻。主峰聚龙山(1852 米)在保康县中部。富丛林。(5)在湖北省西北部,武当山东南、汉水西岸。古代山上满布荆条(一种灌木),故名。西周时楚立国于此一带。西北—东南走向,为断块山。主峰聚龙山(海拔 1851 米),在保康县中部。漳水发源于此。东南谷地宽广,西北巍峨陡峻。林木以松、杉、栎、桦为主,产茶叶和磷矿。有抱玉岩、白云洞、响水洞等名胜。


猜你喜欢

  • 禁钟 (鐘) 楼

    即岭南第一楼。在今广东广州市惠福西路北侧五仙观内大殿后的坡山顶。始建于明洪武七年 (1374)。中悬青铜大钟,铸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因击钟为夜禁信号,故名大禁钟,为广州现存最大的古钟。

  • 彭城

    春秋宋邑。即今江苏徐州市。《春秋》: 成公十八年 (前573),“宋鱼石复入于彭城”。《史记·韩世家》: 文侯二年 (前385),“伐宋,到彭城执宋君”。皆此。秦置县。古邑名。春秋宋邑。即今江苏省徐州

  • 印江县

    明弘治七年(1494)改思印江长官司置,属思南府。治所即今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国初属贵州镇远道。1923年直属贵州省。1986年改设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清爱必达《黔南识略》卷16:印江县“思

  • 故安县

    西汉置,属涿郡。治所在今河北易县东南东贯城。三国魏属范阳郡。西晋属范阳国。北魏移治今易县东南西贯城,后改名固安县。古县名。西汉元鼎元年(前116年)改故安侯国置,治今河北省易县东南东固安村。属涿郡。三

  • 临淮郡

    ①西汉置,治所在徐县 (今江苏泗洪县南大徐台子)。辖境相当今江苏盱眙、泗洪、睢宁、宿迁、淮阴、淮安、涟水、洪泽、建湖、阜宁、盐城、兴化、东台、泰州、姜堰、泰兴、海安、六合及安徽天长、明光等市县地。东汉

  • 蔡家崖

    即今山西兴县西蔡家崖。1939年后为晋绥边区政府驻地。

  • 玉琯岩

    又名书字岩。在今湖南宁远县南九疑瑶族乡熊家村。《方舆胜览》卷24道州:玉琯岩“在古舜祠之侧。汉哀帝时,零陵郡文学奚景得玉琯十二于此,今舜祠后石室是也。前有天皇元年舜碑尚存”。岩上镌“玉琯岩”三隶字及东

  • 海丰 (豐) 红宫

    在今广东海丰县人民南路。原为明代学宫,由棂星门、泮池、大成殿和东西庑组面。1907年10月在彭湃领导的中共东江特委和八一南昌起义部队红二师的帮助下,海丰人民继4月、9月两次武装暴动后,举行第三次武装起

  • 济噶苏城

    明末清初古城,在今俄罗斯阿穆尔州南康斯坦丁诺夫卡稍西。清西清 《黑龙江外记》 卷2:“黑龙江城东五十里有济噶苏城。” 后废。

  • 张八桥

    即今河南宝丰县西十八里张八桥镇。清尹耕云《豫军纪略》卷11:同治三年(1864)十一月,捻军分踞“宝丰之张八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