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湖南路
北宋至道三年 (997) 分荆湖路南部置,简称湖南路。治所在潭州 (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汨罗、益阳、安化、洞口、绥宁等县以南及广西越城岭以南湘水、灌水流域。元废。
简称湖南路。北宋初置。雍熙二年(985年)与荆湖北路合并为荆湖路,至道三年(997年)析荆湖路南部又置,治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洞庭湖以南、雪峰山以东的湘江、资水流域与巫水上游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灌阳、资源等县地。元至元中废。
北宋至道三年 (997) 分荆湖路南部置,简称湖南路。治所在潭州 (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汨罗、益阳、安化、洞口、绥宁等县以南及广西越城岭以南湘水、灌水流域。元废。
简称湖南路。北宋初置。雍熙二年(985年)与荆湖北路合并为荆湖路,至道三年(997年)析荆湖路南部又置,治潭州(治今湖南长沙市)。辖境相当今湖南洞庭湖以南、雪峰山以东的湘江、资水流域与巫水上游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州、灌阳、资源等县地。元至元中废。
又名鄢水、夷水。即今湖北西北部蛮河。为汉水支流。《水经·沔水注》: “夷水,蛮水也。桓温父名夷,改曰蛮水。” 《资治通鉴》: 唐建中二年(781),“ (梁) 崇义遣其将翟晖、杜少城逆战于蛮水,(李)
指今四川天全县南天全河 (古名和川水) 一带之民族。一说指今四川大渡河以南民族。《尚书·禹贡》: “蔡蒙旅平,和夷底绩。” 《水经·桓水注》: “郑玄曰,和上(川),夷所居之地。” 《禹贡锥指》: 和
1914年由岱南道改置,属山东省。治济宁县 (今山东济宁市)。辖境约当今山东莒县、莒南、临沭以西,菏泽、郓城、嘉祥、汶上、宁阳、泗水、平邑、蒙阴、沂源、沂水以南地区。1925年撤销,分置兖济、琅玡、曹
即今云南镇雄县东北母享镇。民国有县佐驻此。在云南省镇雄县东部。面积98.9平方千米。人口4.3万。镇人民政府驻母享,人口 3740。母享,系彝语“母雄”的变音,“母”为马,“雄”为官,意为“征集战马的
即今河南滑县东南万古镇。居民分居万古沟两侧,称西万古、东万古。民国《重修滑县志》卷6:“东万古,距城五十里”;“西万古,距城五十里。”(1)在河南省滑县东南部。面积110平方千米。人口5.4万。镇人民
①又名陶邑乡。即今山西永济市西北陶城。《水经·河水注》: “陶城在蒲坂城北,城即舜所都也。” 《旧唐书· 马燧传》: 贞元元年 (785),“军次宝鼎,败贼骑兵于陶城”。即此。②在今河南鄢陵县南。《水
指今山西忻州市与原平县间之平川。《资治通鉴》: 西晋永嘉四年 (310) 刘琨大败刘虎,“刘虎收余众,西渡河,居朔方肆卢川”。即此。古地名。在今山西省忻州市西北。《资治通鉴》:西晋永嘉四年(310年)
东汉雒阳苑囿。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汉魏故城西。《后汉书· 顺帝纪》 载: 阳嘉元年(132),“是岁起西苑,修饰宫殿”。
北宋置,属彭原县。即今甘肃西峰市南董志乡。明嘉靖二十七年 (1548) 于此筑堡。清仍为镇,属安化县。有县丞驻此。
在今江西吉水县北。《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吉水县:王岭在“县北九十里。绝顶石壁高数十丈。下有小岩,高五六尺。相传五季时,彭玕作乱,常置寨于此”。集镇名。在安徽省宿松县西部。佐坝乡人民政府驻地。人口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