萯阳宫
一作倍阳宫。秦惠文王时建,在今陕西户县西南二十三里。《汉书·宣帝纪》: 甘露二年 (前52),“冬十二月,行幸萯阳宫,属玉观”。又 《东方朔传》: 武帝微行数出,“长杨、五柞、倍阳、宣曲尤幸”。颜师古说: “倍阳,即萯阳也,其音同耳。”
又作倍阳宫。战国秦文王建。在今陕西省户县西南。秦始皇迁太后于此。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年)、甘露二年(前52年),武帝、宣帝皆出巡至此。
一作倍阳宫。秦惠文王时建,在今陕西户县西南二十三里。《汉书·宣帝纪》: 甘露二年 (前52),“冬十二月,行幸萯阳宫,属玉观”。又 《东方朔传》: 武帝微行数出,“长杨、五柞、倍阳、宣曲尤幸”。颜师古说: “倍阳,即萯阳也,其音同耳。”
又作倍阳宫。战国秦文王建。在今陕西省户县西南。秦始皇迁太后于此。西汉建元三年(前138年)、甘露二年(前52年),武帝、宣帝皆出巡至此。
在唐北庭都护府西北,金山(阿勒泰)之西。 一说为乌伦古河, 一说为哈额尔齐斯河, 一说为新疆塔城市东之阔布克河。唐时葛逻禄部原在此游牧。古水名。在唐北庭都护府西北,金山
在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南二里翠屏山麓。清同治《酉阳直隶州志》卷1:二酉洞“洞高宽各七八尺,宽敞圆明,其深莫测。两崖石壁天然层叠,状若图书,旁有石窍,别为一洞。乾隆五十七年权州事丁映奎建亭其上,
在今江西于都县西北。《方舆纪要》 卷87赣州府雩都县: 雩都峡在 “县西北五十里。峡长而险,前临大江,岩壁陡绝,约二十余里,为县之噤喉。《志》 云,峡中有米沙洲,长二百余丈,其沙三角,与常沙异,色最白
明代北方九个军事重镇的合称。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一称榆林)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太原与固原以近边亦称二镇,合称“九边”。明魏焕有《皇明九边考》。明王朝为了防御游牧部族的侵扰,在北部
元至元十六年 (1279) 改浔州置,属广西道。治所在桂平县 (今广西桂平县)。辖境相当今广西桂平、平南二县地 明洪武三年 (1370) 改为浔州府。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升浔州置,治桂平县(今广
即今江西崇义县东南杨眉镇。清同治《江西全省舆图》卷8:崇义县东“老鸦山又东行偏南十里至杨眉寺墟,巡司驻此”。
①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十五里。《方舆纪要》卷14曲阳县:孔山“山多洞穴,因名”。②即今河北易县西南五十里孔山。《水经·易水注》:“易水又东径孔山北。山下有钟乳穴,穴出佳乳,采者篝火寻沙,入穴里许,渡一水
即今广东廉江市。《方舆纪要》 卷104石城县: 新和驿 “在县治西”。元天历元年 (1328) 移石城县治此。
北宋置,属犍为县。在今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东北九十里荣丁乡。《宋史·蛮夷传四》: “董蛮在马湖江右……蛮数寇抄。熙宁、绍圣中,朝廷皆为徙赖因监押驻荣丁砦。” 即此。
明崇祯三年 (1630) 置,属镇西卫。治所即今贵州清镇市西北鸭池乡。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 废。明崇祯三年(1630年)置,治今贵州省清镇市西北鸭池河,属镇西卫。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废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