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文殿
唐东都宫殿。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内。《资治通鉴》隋炀帝十一年(615)载:“初西京嘉则殿有书三十七万卷,帝命秘书监柳顾言等诠次,除其复重猥杂,得正御本三万七千余卷,纳于东都观文殿。”《元河南志》载:观文殿“在武成殿之北”。
唐东都宫殿。在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内。《资治通鉴》隋炀帝十一年(615)载:“初西京嘉则殿有书三十七万卷,帝命秘书监柳顾言等诠次,除其复重猥杂,得正御本三万七千余卷,纳于东都观文殿。”《元河南志》载:观文殿“在武成殿之北”。
在今安徽铜陵县东三十里顺安镇。《资治通鉴》: 唐景福元年 (892),杨行密谓诸将曰:“孙儒之众十倍于我,吾战数不利,欲退保铜官。” 即此。
即今广西西南部左江支流水口河。《汉书·地理志》 临尘县:“朱涯水入领方。”《水经·温水注》:“(领方)县有朱涯水,出临尘县,东北流,驩水注之……又东北径临尘县。”
明置,属义州卫。在今辽宁义县西二十里。明《辽东志》卷3:“大康堡官军三百五十一员名。堡北风口可屯兵,蔡家堡可按伏。”后废。
又名白岔山。或作奔盏山。蒙古语意为神山。在今河北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隆化县与内蒙古喀喇沁旗交界处。为西辽河上游西拉木伦河源地。
南朝梁改希水左县置,为永安郡治。治所即今湖北浠水县。以浠水为名。隋初属蕲州。大业初属蕲春郡。唐武德四年 (621) 改名兰溪县。天宝元年 (742) 改名蕲水县。1933年复名浠水县。闻一多为本县人。
即今台湾省台北市东松山区。原为高山族凯达格兰平埔人猫里锡口社,清嘉庆二十年 (1815) 改为锡口,因旧社为名。日本占领期间于1920年改名松山。
亦作琅塘市。即今湖南新化县西北百里琅塘镇。清光绪 《湖南通志》 卷1新化县图: 县西北有郎塘市。
即今江苏镇江市西北金山上的金山寺。本名泽心寺,北宋大中祥符五年(1012)改为龙游寺。天禧五年(1021)复名金山寺。见“金山寺”。
南朝梁置,在今安徽怀远县南马头城乡。《魏书·高祖纪》:太和四年(480),“陇西公元琛等攻克萧道成马头戍”。即此。(1)在今安徽省怀远县东南。梁天监五年(506年)攻取北魏合肥,北魏军队守寿阳,于马头
指今吉林珲春市。清吴桭臣《宁古塔纪略》:“宁古塔西南地名红旗街,与高丽接壤,颇近海。今亦设官府。此处出海参为第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