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关山
在今陕西城固县北三十里。《水经·沔水注》: “壻水南历壻乡溪,出山东南流,径通关势南。山高百余丈,上有匈奴城,方五里,浚堑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北道,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 《舆地纪胜》 卷183兴元府: 通关山 “在城固县北壻水之南”。
在今陕西城固县北三十里。《水经·沔水注》: “壻水南历壻乡溪,出山东南流,径通关势南。山高百余丈,上有匈奴城,方五里,浚堑三重。高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北道,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 《舆地纪胜》 卷183兴元府: 通关山 “在城固县北壻水之南”。
西魏置,属城阳郡。治所在今湖北应城市西北三十五里。隋废。古县名。北魏置,治今湖北省应城市西北。属城阳郡。隋废。
在今新疆昌吉市北。本西域劫国所都。西汉神爵二年(前60)后为西域都护府属地。
即阿泽。在今山东阳谷县东北。《左传》: 襄公十四年 (前559),卫献公出奔齐,孙林父追之,“败公徒于河泽”。杜注: “济北东阿县西南有大泽。”
又名阿勒坦额墨勒站。清置,即今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西南三十五里大孤山镇。《清一统志·吉林二》 “尼什哈站”条下:伊巴丹站“又西南六十里至阿勒坦额墨勒站,即大孤山站”。
即“虾蟆陵”。在今陕西西安城东南。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和平门附近。本西汉董仲舒墓,一说汉武帝游宜春苑,曾在此下马,故名;一说董的信徒过此皆下马,因以为名。俗称虾蟆陵。唐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
又名兹乡。在今江西波阳县西北。《寰宇记》 卷107饶州鄱阳县: 英布城 “汉初筑,以居布”。《方舆纪要》 卷85饶州府鄱阳县 “武阳城” 条: 英布城 “在府西北百五十里。汉初吴芮筑,以居布。布,芮婿
唐置,属黔州都督府。治所即今贵州开阳县。北宋后废。唐置,治今贵州省开阳县。辖境相当今贵州省鱼梁河与清水江汇流处。北宋后废。
在今湖南城步苗族自治县东南。《清一统志·宝庆府二》:牛栏峒“领城溪等九砦”。
西晋永嘉五年(311)分牂牁郡置,属益州。治所在平夷县(今贵州毕节市境)。东晋改名平蛮郡。西晋永嘉五年(311年)置,治平夷县(今贵州毕节市一带)。东晋改名平蛮郡。
①即南京城。在今辽宁辽阳市北。《辽史·地理志》:契丹天显三年(928)升东平郡为南京。“城名天福,高三丈,有楼橹,幅员三十里。八门:东曰迎阳,东南曰韶阳,南曰龙原,西南曰显德,西曰大顺,西北曰大辽,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