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寺
原为悯忠寺,唐安史之乱时,史思明改顺天寺。即今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后街法源寺。清 《日下旧闻考》 卷60引 《蓟门纪乱》: “史思明僭位于范阳,建元顺天,国号大燕,六月于开元寺造塔,改寺名顺天。” 寻仍称悯忠寺。明正统间改为崇福寺。清雍正十一年 (1733) 改为法源寺。
在今北京市宣武门外。原名悯惠寺。唐天宝年间史思明改名顺天寺。明正统七年(1442年)又改崇福寺。
原为悯忠寺,唐安史之乱时,史思明改顺天寺。即今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后街法源寺。清 《日下旧闻考》 卷60引 《蓟门纪乱》: “史思明僭位于范阳,建元顺天,国号大燕,六月于开元寺造塔,改寺名顺天。” 寻仍称悯忠寺。明正统间改为崇福寺。清雍正十一年 (1733) 改为法源寺。
在今北京市宣武门外。原名悯惠寺。唐天宝年间史思明改名顺天寺。明正统七年(1442年)又改崇福寺。
在今山东定陶县北。《清一统志· 曹州府》: 戚姬村“在定陶县北十五里。汉戚夫人之故里也。……县今有戚堌村”。
元至元十三年 (1276) 置,属澂江路。治所即今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当地彝语称鲁乃,“鲁”为石头,“乃” 为黑色,意即长满黑石头的地方。明属澂江府。1913年改为路南县。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
在今陕西华阴市西北。《汉书·地理志》京兆尹华阴县: “集灵宫,武帝起。” 《水经· 渭水注》: “敷水又北径集灵宫西……故张昶 《华岳碑》称汉武慕其灵,筑宫在其后。” 《方舆纪要》 卷54谓集灵宫 “
在今陕西三原县东北十里。《后汉书·董卓传》: 兴平二年 (195),李傕“欲徙帝于池阳黄白城”。即此。在今陕西省三原县东北。《三国志·魏志》:东汉兴平二年(195年)李傕乱政,谋徙献帝于此。
在今浙江景宁畲族自治县南。《方舆纪要》卷94景宁县: 敕木山在 “县南八里。山高数千仞,积雪经旬不消”。
元置,属女直水达达路。治所在今黑龙江省富锦市西南古城(一说在今齐齐哈尔市)。后废。
即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北云台山。《隋书·地理志》: 东海县有郁林山。《寰宇记》 谓之苍梧山。《清一统志·海州》: 郁林山,“按云台即古郁林”。
元至正中改永宁路置,属四川行中书省。治所在今四川叙永县西南。明洪武四年(1371)降为永宁安抚司,移治今四川叙永县东城。八年(1375)复升为永宁宣抚司,属四川布政使司。辖境相当今四川叙永、古蔺二县及
在今北京市西北妙峰山。明末创建。清康熙十二年 (1673) 改称北顶天仙庙,由道士住持。康熙二十八年 (1689) 改由僧人住持。乾隆二十六年 (1761) 重修后改名灵感宫。正殿龛座上列坐眼光圣母明
①西汉文帝时置,属梁国。治所在今河南开封市。《水经· 渠水注》 引《陈留风俗传》 曰:“县北有浚水,像而仪之,故曰浚仪。” 建元初属陈留郡。三国魏、西晋属陈留国。后废。北魏孝昌二年(526) 复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