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山
今江苏宜兴市东南三十五里。唐陆希声隐于此,曾著 《颐山十七咏》,以志台池泉石林木之胜。《舆地纪胜》 卷6常州: 颐山,“ 《晏公类要》 云: 在宜兴县。陆相隐迹之所也”。
今江苏宜兴市东南三十五里。唐陆希声隐于此,曾著 《颐山十七咏》,以志台池泉石林木之胜。《舆地纪胜》 卷6常州: 颐山,“ 《晏公类要》 云: 在宜兴县。陆相隐迹之所也”。
①隋大业四年 (608) 置,治所在静乐县(今山西静乐县)。《元和志》 卷14: 楼烦郡 “因汉楼烦县为名”。辖境相当今山西静乐、保德、岢岚、兴县、岚县、定襄等县及忻州市地。唐武德四年 (621)改为
西汉置,属淮阳国。治所在今河南扶沟县东北四十四里古城村。《水经·沙水注》:“有扶亭,又有洧水沟,故县有扶沟之名。”东汉属陈留郡。三国魏属陈留国。西晋初废,后复置。东魏属许昌郡。北齐移治今扶沟县。隋属颍
西汉高帝十一年 (前196) 置,为侯国,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正阳县北江口集。《汉书·地理志》 汝南郡慎阳县注: 师古曰,“慎字本作滇,音真,后误为慎耳。……阚骃云: 永平五年失印更刻,遂误以 ‘水
即今甘肃定西、会宁二县之关川河,有东西二源,合流后入祖厉河。《清史稿·地理志》 巩昌府安定县:“关川水东源出县南禅牧山麓,一曰东河,西北流;西源出县西南胡麻岭, 一曰西河,东北流,径县城北,汇入一川,
明万历时置,在今广西昭平县西北仙回瑶族乡。《方舆纪要》卷107永安州:仙回营“其地有仙回洞,东南去昭平县百二十里,亦曰仙回山。本属平乐县。弘治十一年,督臣邓廷瓒请以仙回洞田给昭平堡耕种,是也。万历四年
即今福建福鼎市东南小嵛山。见清《海国闻见录》。
北宋太平兴国六年 (981) 析晋江县北乡地置,属泉州。治所在今福建惠安县东北龙窟岭下。后徙螺山之阳,即今治。元属泉州路。明、清属泉州府。1913年属福建南路道。1914年属厦门道。1928年直属福建
在今四川汉源县大渡河南。《寰宇记》 卷77通望县: 通望山 “自大渡河南与众山相连入嶲州”。《方舆纪要》 卷73黎州守御千户所 “试剑山”条下: “通望山在大渡河南三十里。与众山相连,入嶲州界。唐以此
在今江西宁都县南五十里。三国吴于此置阳都县。
源出今河南鹤壁市东,东流经汤阴县至内黄县西入卫河。《汉书·地理志》 河内郡荡阴县: “荡水东至内黄泽。” 《水经· 荡水》: “荡水出河内荡阴县西山东,又东北至内黄县入于黄泽。” 郦道元注: “荡水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