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城
在今陕西凤县东北。《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二年 (955),王景伐蜀,“遣裨将张建雄将兵二千抵黄花”。即此。
在今陕西凤县东北。《资治通鉴》: 五代周显德二年 (955),王景伐蜀,“遣裨将张建雄将兵二千抵黄花”。即此。
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唐樊绰《蛮书》 卷5: 蒙舍川 “又有大池,周回数十里,多鱼及菱芡之属”。唐代由阳江曲回圩积为湖,称蒙舍池。今已不存。
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郑家沟西南鼎足山上。旧籍多记载为齐桓公小白和齐景公杵臼之墓。《史记·齐太公世家》 集解引《皇览》曰:“桓公冢在临菑城南七里所菑水南。”又曰:“景公冢与桓公冢同处。”但1984年经过
在今湖南常德市西三里。一名拱辰,以宋柳拱辰得名。曾巩有《归老桥记》。
在今四川小金县东日隆乡东南。《清一统志 ·懋功屯务厅》: 松林口 “在懋功屯务厅东一百八十里。地接大邑坪,为美诺咽喉。现设塘汛”。清《金川纪略》: 乾隆间,“大小金川围攻沃日土司,时(马良柱) 以威茂
在今广西玉林市北。《方舆纪要》卷108郁林州:豸塘岭在“州北一里。山形如豸,为州后镇”。
①在今辽宁岫岩满族自治县北。《清一统志·奉天府一》: 唐帽山 “在海城县东南界,相近有弟兄山”。咸丰 《岫岩志略》 卷4: 唐帽山在 “城北一百二十里。地名阳喇峪,山势北向,岩谷幽邃,山顶高凸如布帻,
①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北十八里天寿山下方圆40平方公里小平原上。自明成祖朱棣至思宗朱由检均葬于此。有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等十三处明陵,俗称十三陵。明
在今西藏曲水县北。公元1042年阿里三部之古格领主延请天竺摩揭陀国超岩寺上座阿底峡至托丁寺讲经说法,为藏传佛教后弘期盛事。1054年阿底峡东行,去前、后藏传法,行至聂塘圆寂,弟子种敦巴等于其地建聂塘寺
一名怀德山。在今湖南沅陵县东二里。《方舆纪要》卷81沅陵县:三峿山“三峰鼎峙,万木阴森,辰水出焉”。
亦作小朱山。在今山东胶南市东北。元于钦《齐乘》卷1:大朱山“旁有小朱山,错水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