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上计

上计

战国、秦汉时地方向中央呈报施政情况,作为官员考课依据的制度。战国时,各地主管官吏将所辖地区赋税、户口、垦田等情况写于木券,呈送国君考核,国君据此进行奖惩,亦为考课官员的重要制度。汉朝其制分两级,县(道)令、长将该县户口、垦田、赋税征收,钱谷出入等编为计簿,呈报郡国; 再由郡守、国相汇总将副本呈报中央丞相,或由皇帝亲自受计,皇帝据此考察地方官员政绩。东汉时,中央受计名义上归司徒总核,实际上由尚书台主持。每年年终郡国向京师的上计称为常课,三年一考察治状称为大课。郡国上计使者,两汉也有不同。西汉县(道)上计于郡国,令长丞尉自行; 郡国上计于中央,由郡丞、国长史代行。东汉则改派地位较高的掾史,令长等不自行。


官吏名,类似今天的统计、会计。《后汉书·孝和帝纪》:“是岁,初复郡国上计补郎官。”注:“上计,今计吏也。”

猜你喜欢

  • 九采

    指各诸侯国。《礼记·明堂位》:“九采之国。”疏:“九州之收谓之采者,以采取当州美物而贡天子,故《王制》云:“千里之外日采。”

  • 弩库曹下大夫

    官名。北魏置。掌兵器的贮藏,保管,属库部尚书。《魏书·和其奴传》: “(和天受)初为内行令,(孝文帝)太和六年(482),迁弩库曹下大夫。”孝文帝太和改制罢。

  • 天全招讨使司

    官署名。元朝置。秩正三品,隶吐蕃等路宣慰司都元帅府,置司于碉门(今四川天全)。置达鲁花赤一员,招讨使二员,经历、知事各一员。下辖鱼通路(今四川康定东)万户府、碉门鱼通等处管军守镇万户府等机构。

  • 左中郎将

    官名。西汉置,隶光禄勋。居宫禁中,与五官、右中郎将分领中郎,更直宿卫,协助光禄勋考核管理郎官谒者从官。秩比二千石。一说专掌谒者。多由外戚及亲近之臣充任。东汉领左署中郎、侍郎、郎中,职掌训练、管理、考核

  • 直显谟阁

    官名。北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始置,为从七品贴职,作为特恩以授中级官员。官名。宋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置,为贴职之一。

  • 方相氏

    官名。《周礼》夏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主司殴驱疫鬼。由武士充任。《周礼·夏官》: “方相氏,狂夫四人”,“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驱疫。大丧,先柩。及墓、入圹,以戈

  • 王国执书

    官名。北齐置于皇子王国,员额二人,掌文字书籍之事。

  • 右计

    官署名,宋朝置,为掌管国家西部财政的官署。宋朝分全国为十道:河南、河东、关西、剑南、淮南、江南东西、两浙、广南。在京东的称左计,在京西的称右计。有人认为“京东”应为“东京”,“京西”应为 “西京”,并

  • 静室令

    官名。晋朝置。在大驾卤簿中领先开道。参见《晋书·舆服志》。官名,汉置,掌清净殿室、清除宫禁。《汉书·文帝纪》:“使太仆婴、东牟侯兴居先清宫。”注:“应劭曰:旧典,天子行幸所至,必遣静室令先案行清净殿中

  • 哄师

    官名。隋朝太常寺鼓吹署置二员。内职掌名。隋鼓吹署置哄师二人。哄师即吹奏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