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京兆尹公署

京兆尹公署

官署名。北洋政府时期以北京为首都,初期首都行政长官仍沿清制置顺天府尹,惟将顺天府衙署改称顺天府尹公署。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十月四日公布《京兆尹官制》,改顺天府为京兆地方,作为特别行政区域,相当于行省,行政机关改称京兆尹公署。民国初年的顺天府尹,其职权虽亦略同于省行政长官,但还要部分受到直隶省的约束,改为京兆尹后,始完全独立。京兆尹的职权有五:一、管理区内巡防队、警备队等;二、颁布地方单行章程;三、监督区内官吏;四、紧急处置;五、受特别委任监督区内的特种行政,如财政、司法行政等。顺天府尹公署内部设置内务、财政、教育、实业四科、各设科长一人。京兆尹公署亦设四科,因其时已设置财政分厅(民国六年四月改称财政厅),故将财政科改为总务科。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前后另设政务厅,由政务厅长居间指挥各科。此外顺天府尹公署还设秘书一人,京兆尹公署则设文案处。此外,顺天府尹公署与京兆尹公署均置技正、技士若干人。

猜你喜欢

  • 上京盐铁司

    官署名。辽朝南面京官。总领上京路财政、赋税等事。与东京户部司、中京度支司、南京三司、西京计司合称五京计司。置盐铁使、副使、同知、判官等职。

  • 司膳寺卿

    官名。见“司膳寺”。

  • 和尚功德司

    官署名。西夏置。管理佛教事务的三功德司之一,次等司。负责全境僧人事务。与出家功德司共有六国师为正使,另有四副使、六通判、六承旨。

  • 太子端尹

    官名。即太子詹事,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太子詹事。参见“詹事”。

  • 武人

    将帅。《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武人东征,不皇朝矣。”笺:“武人,谓将率也。”率,通帅。

  • 学司

    国子学官通称。《陈书·袁宪传》: “时生徒对策,多行贿赂,文豪请具束修,(袁)君正曰: ‘我岂能用钱为儿买第耶? ’学司衔之。及宪试,争起剧难。”

  • 军需司司长

    官名。清末陆军部军需司之长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由副协都统或正参领充任。掌军需司事。

  • 厩尉

    流外官名。唐于太子仆寺厩牧署置,员额二人,秩流外二品,掌车乘。

  • 宰官令

    官名。北魏置。掌供御膳。《魏书·慕容白曜传》:“(慕容契)迁宰官令,徵好碎事,颇晓工作,主司厨宰,稍以见知。”

  • 城门校尉

    官名。西汉武帝征和二年 (前91) 始置,秩二千石。掌京城长安诸城门警卫,领城门屯兵,属官有司马一员及十二城门候。职显任重,每以重臣监领。王莽居摄时,更名为城门将军,诸城门各置校尉,始建国元年 (后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