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兵部司

兵部司

官署名。隋始置, 为兵部的头司。隋初兵部司的主官为侍郎、员外郎,炀帝时改为郎、承务郎。唐制以郎中、员外郎为正副主官。郎中二人,从五品上,一人掌兵马名籍、武官阶品及选授,一人掌军戎调遗;员外郎一人掌武举、杂请;一人掌选院或称判南曹,主审核选人的资历档案。所属有主事四人,令史三十六人,书令史六十人,制书令史十三人,甲库令史十三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宋初兵部司郎中、员外郎无职掌,元丰改制,始以郎中,员外郎管理本司事务,参掌本部尚书、侍郎所管之事。司内设分十案:赏功案、民兵案、仗卫案、厢兵案、人从看详案、帐籍告身案、武举案、蕃官案、开拆案、知杂案、检法案。所属有主事一人,令史一人,书令史六人,守当官十人,贴司二十人,私名五人,守阙习学九人。后罢守阙习学,置手分二人。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卫尉寺隶于本司。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诏兵部兼职方,驾部兼库部。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诏驾部、兵部郎官共一员兼领,于是四司遂合而为一。金元兵部不分司,不设兵部司。明清改为武选清吏司,参见该条。

猜你喜欢

  • 上将军

    官名。战国时魏、秦、燕、齐等国皆置,为督军征战的主帅,一说为前军之将。西汉亦置,位极尊。省称上将。西晋惠帝永康年间(300—301)赵王伦又置。十六国后赵、西秦及北魏、北齐皆置。北魏多用以安置投顺的其

  • 东京都详稳司

    官署名。辽朝置,为北面官。掌东京路兵马。

  • 西染院副使

    官名。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978),分染坊副使置。后用为武臣阶官,属西班诸司使。真宗咸平元年 (998),定为同七品。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改从七品。徽宗政和二年 (1112) 重

  • 求贤科

    清代文选清吏司的内部机构。掌管双月官员注册,进士、举人截取,拣选举人以及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诸贡生任官或就教职,考取御史、誉录,考补中书,并管八旗各省道府以下各官注册、验看、分发、引见等事。设

  • 小乐部上士

    官名。北周武帝保定四年(564),改小司乐上士置,仍属春官府,为乐部中大夫属官。佐乐部中大夫、小乐部下大夫掌本司事务,其下设小乐部中士。武帝建德二年(573),省六府诸司中大夫,以下大夫为长官,遂成为

  • 对文武百官功过、善恶的考察。北魏孝文帝定为三年一考,分三等,上、下两等分为三品,中等为一品; 五品以上由皇帝与公卿评议,六品以下由尚书重问。唐朝吏部考功掌之,一年一考,百司之长较其属功过,差以九等;

  • 工程处

    官署名 清朝太常寺所属机构。掌坛庙之修整、扫除事。由堂官酌委寺丞、博士、典簿、赞礼郎、读祝官等管理,无定员。光绪三十二年 (1906)裁。

  • 通奉大夫

    散官名号。北宋前期为正四品下阶文散官。神宗元丰三年(1080)废。徽宗大观二年(1108),以寄禄官右正议大夫改置,从三品。金朝置为文散官,从三品中。元朝改从二品,宣授。明朝为从二品,升授。清为从二品

  • 国司空

    官名。同“邦司空”。掌工程营建,及使役刑徒之官。战国秦置。《商书君·境内》: “其攻城围邑也,国司空訾县城之广厚之数。”参见“邦司空”。

  • 典厩令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龙厩令置,为太仆寺典厩署长官,置二员,增为从六品。唐朝二员,从七品下,掌饲马牛、给养杂畜。宋初存其名而罕除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