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军机章京

军机章京

官名。清朝军机处之办事官员。俗称“小军机”,又称“枢曹”。其正式名称,早期为“军机司员上行走”或“军机处司员上行走”。乾隆四十五年(1780)以后改称“章京上行走”,因有是称。初无定额,由军机大臣于内阁中书及六部司员内选调兼充。嘉庆四年(1799)以后始定满、汉章京各十六人,各分两班,每班择资深者二人任领班、帮领班。例由内阁、六部及理藩院中书、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等官内保送,经军机处考取引见后记名,以次传补,仍系兼差。汉章京还可由七品小京官内进士出身者兼充。以后又设有额外汉章京一二员。掌军机处之拟旨、缮写、记档、收发文移各项具体事务; 参预军机处承办案件之审理和纂修方略;亦可奉旨到地方查办或处理事务。至光绪三十二年(1906)定汉章京为二十人。


官名。俗称“小军机”,军机章京有不同的名目,初期与军机大臣均称“军机处行走”,以原官大小分别其为大臣或章京,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以后,有“军机司员上行走”或“军机处司员上行走”之名,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以后,一律改为“章京上行走”。起初无固定员额,由军机大臣在内阁中书及六部司员中选调,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以后,改由内阁、六部、理藩院保送中书、郎中、员外郎、主事、笔帖式等官,由军机处预期考取,军机大臣带领“引见”,皇帝亲自决定录用,依次列名存记,遇有缺出按单调补。保送各员的条件,必须由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年纪轻、办事干练、撰稿迅速、书写端正;不用大员子弟。满、汉章京都是以原官兼任。并由这时起定军机章京为满、汉各两班,轮班入值。每班八人,共三十二人。各以一人领班,另设额外汉章京、无定额。军机章京办理军机处的日常工作,处理文书、记注档册、撰拟文稿等。乾隆以后,亦撰拟谕旨;值宿军机处的章京,夜间如有紧要事件,亦单独被召见,承旨撰写谕旨;还参预军机处承办案件的审理;跟随军机大臣或单独奉派往各省处理政务。

猜你喜欢

  • 掌制

    官名。隋炀帝始置,为宫廷女官,二十四掌之一,属尚工(唐改尚功)局。员二人,从九品。唐改正八品,属尚功局。为司制、典制之佐,协掌裁缝衣服之事。宋、金悉如唐制。明永乐(1403—1424)后归其职于宦官。

  • 仪曹承务郎

    官名。隋文帝置礼部员外郎,为侍郎的副职。炀帝改诸司侍郎为郎,废员外郎,增郎的员额为二人,后又减为一人,另置承务郎一人,掌同员外郎。唐武德初沿置,三年(公元620年)改为礼部员外郎。

  • 实业司

    官署名。清末学部所属之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掌农工商学校,并审核各省实业,为民兴利。辖实业教务、实业庶务二科。置郎中二人,总理司务,下设员外郎、主事,分司各职。

  • 考工右丞

    官名。东汉置,属太仆,为考工令副职。员一人,秩三百石。助令主作兵器弓弩刀铠之属,及主织绶诸工。官名,东汉置,属太仆,为令之副,佐令掌制弓弩、刀铠等兵器,并掌织绶杂工。见《后汉书·百官二·太仆》。

  • 摆牙喇甲喇章京

    即“巴牙喇甲喇章京”。

  • 大方伯

    明朝左右布政使之别称。

  • 掖庭监

    官名。北魏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五品上,二十三年官品令未载。

  • 拔胡将军

    将军名号。西汉武帝时有拔胡将军郭昌,曾将京师亡命从军者镇压益州、昆明少数族反抗。杂号将军名,西汉武帝置,掌帅军征伐或驻守。《汉书·武帝纪》:“匈奴寇边,遣拔胡将军郭昌屯朔方。”

  • 右部仓丞

    官名。南朝梁、陈置,属司农卿。

  • 三省监门官

    官名。宋朝置,掌三省门钥。初以小使臣充任,南宋宁宗嘉定四年 (1211),以曾任知县、通判资序人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