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前锋营

前锋营

清朝负责警卫皇帝之机构。正二品衙门。长官为前锋统领,左、右翼各一人。下设协理事务前锋参领二人,协理事务前锋侍卫二人,协理事务前锋校四人,协理事务笔帖式四人,掌章奏文移。另前锋参领八人,为正三品,下属委署前锋参领四人,前锋侍卫八人,委署前锋侍卫四人,空衔花翎八人,前锋校九十六人,空衔前锋校八人,委补蓝翎长八人,掌分辖营众。额设前锋兵一千七百七十人,满洲、蒙古八旗中每佐领下选二人。前锋营之职掌为平时守卫紫禁城; 当皇帝出巡时则扈从宿卫,阅兵时则充列首队。


清代警卫宫廷的军队。始设于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当时名为巴牙喇前哨兵,满语称“噶布什贤超哈”。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定噶布什贤超哈满洲、蒙古八旗分左右两翼,每翼设噶布什贤嘱喇依昂邦一人。顺治十七年,定噶布什贤噶喇依昂邦的汉文名为前锋统领。前锋营的官兵都是从满洲、蒙古八旗中挑选出来的,每佐领下选前锋二人组成。其职任是守卫紫禁城,皇帝简阅时列为前队,出巡时扈从,在御营前后一、二里外立前锋旗,以为门户,前锋营列帐守卫。前锋营设前锋统领二人(左、右翼各一人),下设前锋参领一人,委署前锋参领四人,前锋侍卫八人,委置前锋侍卫四人,空衔花翎八人,前锋校九十六人,空衔前锋校八人,委署蓝翎长八人,以分辖营众。办理本营章奏文移事务的属官有协理事务前锋参领二人,协理事务前锋侍卫二人、协理事务前锋校四人,笔帖式四人。

猜你喜欢

  • 八镇将军

    官名合称,南朝梁陈皆置。此指八个带“镇”字的将军,即镇东将军、镇西将军、镇南将军、镇北将军、镇前将军、镇后将军、镇左将军、镇右将军。拟官品第二,秩中二千石。见《隋书·百官志上》。梁陈时对镇东、镇南、镇

  • 蓝翎

    清朝低级官员冠饰。用鹖鸟翎制成,赏给有功者,插于冠后,以示荣耀。初,受赏者皆出特恩,后赏赐渐滥,亦可以捐纳得之。

  • 管河兵备

    官名。明置,据《明会典》记载,济宁兵备一人,专管河盐,临清兵备一人,带管分巡、马政、河道。

  • 侍中中书令

    官名,三国魏置,掌机密。侍中为加官,加此官衔则侍从皇帝左右,为皇帝的亲近侍臣。中书令即原先的秘书令,魏文帝改称中书令,掌机密、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其后、晋和南北朝皆沿置。《三国志·魏书·三少帝

  • 正历

    任官制度。明朝定以监生拨往在京各大衙署历事。计吏部四十一名,户部五十三名,礼部十三名,兵部二十五名,刑部七十名,工部二十四名,都察院六十三名,大理寺二十八名,通政司五名,行人司四名,五军都督府五十名。

  • 杂历

    任官制度。明朝定以监生往各衙署历事制度。往各部掌写本之事,或随同御史出巡。往各司写本者,户部十名,礼部十八名,兵部二十名,刑部十四名,工部八名,都察院十四名,大理寺、通政司各四名,随御史出巡者四十二名

  • 职丧中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职丧置,北周沿置。春官府夏采下大夫属官,掌管百官丧事,按命品以定其规格,并主持丧事。下设职丧下士以佐其职,正二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

  • 三辅都水

    官名。西汉时三辅各置都水官,京兆设都水长、丞,左冯翊设左都水长、丞,右扶风设右都水长、丞,分掌三辅地区水利。因为水利相通,故三辅虽各有都水官,有时必须协同管理,于是以“领护三辅都水”官总掌之。《汉书·

  • 南京吏科给事中

    官名。明朝永乐(1403—1424)时迁都北京,于南京官置,一人,从七品,仍掌司言责,纠劾百官,稽察南京吏部之事。

  • 中隶

    见“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