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南面官

南面官

辽朝职官类别。与北面官相对而言,以管理汉人为主,也为招徕中原士人,即所谓“以汉制待汉人”。设立汉官,始于太祖时。辽之南面官,大多先设官,后置官署,太祖时有总知汉儿司事、政事令、尚书、仆射等官,世宗时,方置尚书省(后改称中书省)。后晋献十六州之地,辽境内汉人大增,南面官员随之增多。太宗入汴灭后晋,仿后晋制度,设立汉人枢密院,成为管理汉人的最高行政机构,其他官制也日趋完备。但南面官地位远不如北面官。契丹人任职者亦多,凡契丹人任南面官,可从汉仪,着汉服,与汉人通婚。南面官中又分朝官、宫官、军官、方州官、大蕃府官、财赋官、分司官、边防官等。


辽太宗统治中国北部后,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辽史·百官志一》:“辽国官制,分南、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其始,汉人枢密院兼尚书省。吏、兵、刑有承旨,户、工有主事,中书省兼礼部,别有户部使司。既得燕、代十六州,乃用唐制,复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三公府、三师府等,都是南面官。见《辽史·百官志三、百官志四》。

猜你喜欢

  • 纹锦总院

    官署名。元置,掌织诸王百官所用缎匹。其官有提领、大使、副使各一员。见《元史·百官一》。

  • 尚书省直省局

    官署名。金置,属尚书省。设局长,秩从八品,掌都堂之礼及官员参谢之仪;副局长,秩正九品,佐助局长理事;管勾尚书省乐工,从九品,管理尚书省的乐工。

  • 班官

    宋代置内客省使、延福宫使、景福殿使、宣庆使、宣政使、昭宣使,多为内侍和武臣的高级阶官,朝参时位在东班前,称为班官。

  • 毡坊使

    官名。唐置毡坊使与毯坊使,分掌毡、毯制作之事。至五代合为毡毯使,参见该条。

  • 大理院典簿厅

    大理院内部机构。掌法庭的录供,例案的编辑及本院文牍、会计事务。主官有都典簿一人,秩从五品,下设典簿四人,秩从六品,分任文牍、会计事务,并监守印信;主簿六人,秩正七品,掌录供、编案、译电及督同录事缮写文

  • 西北路巡检司

    官署名。辽朝北面官,分掌西北、西南二招讨之地。

  • 侍郎左选员外郎

    官名。见“侍郎左选郎中”。

  • 卫尉丞

    官名。秦汉魏晋南朝皆置一员,为卫尉副贰,协掌宫门禁卫。西汉秩千石,东汉秩比千石,魏、晋、宋七品,梁四班,陈八品。北魏增置少卿为卫尉之副,丞降为佐官。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从五品中,二十三年改从

  • 右牝令

    官名。北齐置。详见“右牝署”。

  • 武部

    官署名。即兵部,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改,肃宗至德二载(757)复名兵部。参见“兵部”。官署名。唐天宝十一载(公元752年)改兵部为武部。兵部尚书、侍郎为武部尚书、侍郎;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