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吏部郎中

吏部郎中

官名。① 魏晋南北朝与吏部郎互称,为尚书省吏部曹长官。参见“吏部郎”。②吏部头司吏部司长官。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 改选部郎置,员二人。一掌考定核实文官资历档案班秩阶品告身,一掌选补流外官。高宗、武则天时曾随本司改名司列大夫、天官郎中,寻各复旧。初为正四品上,贞观二年(628)改从五品上。五代因之。北宋前期为五品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置四员,从六品,分掌尚书左、右选,侍郎左、右选,协助尚书、侍郎管理文武官铨选之事,其资序在知府以上。或加尚左、尚右、侍左、侍右诸名目。详见各条。③吏部佐贰官。辽朝为南面朝官。金朝置二员,一掌文武选、流外迁用、官吏差使、行止名簿、封爵制诰之事,一掌勋级酬赏、荫袭、循迁、致仕、考课、议谥之事,皆为尚书佐官。元朝略同。从五品。明初置,正五品,旋罢。清初亦置,后罢。④ 吏部诸司郎中统称。如隋、唐、五代、两宋之吏部、司封、司勋、考功郎中,明、清之文选(总部、选部)、验封、稽勋、考功郎中等。


官名。为吏部官员,掌文官阶品等。《新唐书·百官一·吏部》:“吏部郎中,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其告身、假使,一人掌选补流外官。”唐代吏部设郎中二人,一人掌文官阶品等,一人掌选补流外官。流外官,指不在正规文官之内的官,多属吏员性质。其后,五代、宋、金,元皆设此官,其职掌也大体相同。见《历代职官表·第三表·吏部》。

猜你喜欢

  • 平难中郎将

    官名。东汉灵帝中平 (184—189)间,黑山帅张燕降东汉政权,受拜此职,使领河北诸山谷事,岁得举孝廉,计吏。见《后汉书·朱儁传》。官名,东汉置,统军。《三国志·魏书·张燕传》:“其小帅孙轻、王当等,

  • 金银场提领所

    官署名。元有梁家寨银场、明世银场、密务银场、宝山银场、烧炭峪银场、胡宝峪金场、七宝山��炭场,各置提领所,俱属中政院,秩从七品。每所各设提领、同提领、副提领各一人。

  • 省会警察局督察长

    官名。国民党政府设置,为省会警察局督察处的主官,掌督察内外勤务。参见“省会警察局”。

  • 东面经略司

    官署名。金朝地方军事机构。统领军马控制东面边要。宣宗贞祐二年(1214)四月,置于平州。设东面经略使领司事,以乌林答乞住充任东面经略使。同年八月罢。

  • 轮机正

    海军相当官。北洋政府设于各舰艇,设于各舰者,由轮机少校或上尉充任;设于各艇者由轮机中尉充任,掌轮机事务。

  • 黄堂

    清朝知府别称。黄堂乃古时太守之厅堂,以知府之地位略同于太守,故名。

  • 太常日者

    官名。北魏置,属太常。孝文帝太和二十三年 (499) 定为从七品下。

  • 太子虎贲督

    官名。三国魏置,六品,掌东宫宿卫。官名,三国魏置,掌东宫宿卫。

  • 太子司议郎

    官名。唐太宗贞观十八年 (644) 于太子门下坊置,员二人,正六品上,掌东宫侍从规谏,驳正启奏,并记注皇太子出入动静及宫内祥瑞、宫长除拜、死丧等事,岁终送史馆。高宗龙朔二年 (662)改门下坊为左春坊

  • 寸白军

    元军队名。又作爨僰军,由爨人 (寸人,亦称乌蛮、罗罗斯,今彝族祖先) 与僰人 (白人,亦称白蛮,今白族祖先) 组成,属乡兵系统,隶云南行省各军府下屯田、镇戍。元代云南的乡军,不出戍其他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