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守道

守道

官名。又称分守道。明清道员之一。主掌钱谷之事。如再兼某衔者,则更兼管其事。明朝永乐(1403—1424) 年间,常派方面官巡视民瘼,遂定布政司之右参政、右参议分守各属府州县。共设六十道。两京不设布政司,守道无所属,则寄衔于邻近省之布政司。清顺治 (1644—1661) 中沿设,前后共二十人,除数省不设外,设者多则三人,少则一人。各道员或通辖全省,或分辖三四府州,皆因事设官,裁设衔额无定,带原品衔充任。十六年定各道均兼布政使司衔。乾隆十八年 (1753)裁参政、参议等衔,定为正四品官。守道由此从临时性之“差使”,转为实官。嘉庆四年 (1799) 准其密折奏事。加之兼衔者多,事权益重,渐与布、按二司并论。所属有库大使、仓大使、典吏、攒典等员分办事务,皆因地建置,不备设。宣统三年 (1911),清亡遂废。


官名。明代布政司设参政、参议,分司诸道,督察州县。清初沿用明制,布政司置左、右参议,称为守道。初辖一府,后辖数府或一省。见《明史·职官四·布政司》、《清史稿·职官三·布、按二司》、《清通典·职官十二》、《历代职官简释·守道》。

猜你喜欢

  • 农圃监

    ①官署名。隋朝行台省置,有监一员、副监一员、丞六员、录事二员; 唐朝陕东道大行台尚书省亦置,有监一员、丞四员,掌仓廪、园圃、柴炭、刍藁、运漕之事。②官名。隋朝行台省农圃监长官,置一员,视正八品; 唐朝

  • 掌制

    官名。隋炀帝始置,为宫廷女官,二十四掌之一,属尚工(唐改尚功)局。员二人,从九品。唐改正八品,属尚功局。为司制、典制之佐,协掌裁缝衣服之事。宋、金悉如唐制。明永乐(1403—1424)后归其职于宦官。

  • 左司乐

    官名。明清礼部教坊司之属官。明初设,左、右各一人。南京礼部教坊司亦设,左、右各一人。又嘉靖(1522—1566)中增设显陵教坊司,亦设左、右各一人,皆正五品。掌乐舞承应,以乐户充之。清顺治元年(164

  • 露门博士

    “露门学文学博士”的省称。

  • 小司金下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冬官府司金司次官,佐司金中大夫掌金属矿藏的开发、冶炼及器物制作。北周武帝建德二年(573),省六府诸司中大夫,遂成为司金司长官,称司金下大夫。宣帝即位,复置六

  • 六科掌印给事中

    官名。明朝吏、户、礼、兵、刑、工六科给事中之中掌印者。洪武六年(1373)设六科给事中,每科二人,并铸各科给事中印,推各科年长者掌印。二十四年改设各科都给事中,遂罢。清朝为都察院所属吏、户、礼、兵、刑

  • 副催长

    官名。清朝内务府所属七司以及钱粮衙门等机构均置。位催长下,负责催办具体事务。自九品至无品级不等。

  • 屯骑校尉

    官名。①西汉武帝始置,为北军八校尉之一。秩二千石,有丞、司马等属官,位次列卿。掌本营骑士,戍卫京师,兼任征伐。东汉初改名“骁骑校尉”,建武十五年(后39)复故,隶北军中候,为北军五校尉之一,秩比二千石

  • 策书

    文书名。古代写于竹木简的书牍。汉朝为皇帝下达的一种文书,多用于封土授爵、任免三公。据蔡邕《独断》,皇帝命令有四,即策书、制书、诏书、戒书。策书以命诸侯王三公,其诸侯王三公之薨于位者,亦以策书谏谥其行而

  • 履工下士

    官名。西魏、北周冬官府司皮下大夫履工中士佐官,正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