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安抚司

安抚司

官署名。北宋置于河北、河东等地,掌北部边境戎机交聘之事。河北沿边安抚司,真宗景德三年(1006)设; 河东安抚司,大中祥符元年(1008)设;洮河安抚司,神宗熙宁四年(1071)设。南宋时,诸路也曾设置。设安抚使、安抚大使或主管安抚司公事为长官。辽朝有易州飞狐兵马司,道宗咸雍四年(1068)改易州安抚司,属南面边防官。金朝先置宣抚司,后改安抚司,又置上京、东京等路按察司并安抚司。掌镇抚辖区人民、稽察边防军旅之事,并专管猛安谋克,教习武艺及令保其本土风俗。元初曾于部分地区置,后少数族地区亦设,正三品,设达鲁花赤、安抚使、同知、副使、佥事各一员。明洪武七年(1374)西南地区多归附,沿元制置安抚司,设土官署。凡事皆因其土俗,使之附辑少数民族,谨守疆土,修职贡,供征调。其官员有安抚使、同知、副使、佥事各一人,其属有吏目一人。清朝改置安抚使司。


官署名。明朝沿袭元朝制度,在土司中设安抚司,有安抚使以下等官。清朝基本上与明朝相同。参看“宣慰司”和“安抚”条。见《元史·百官七·安抚司》。

猜你喜欢

  • 上都护府

    官署名。唐、宋皆置,掌抚慰周边,辑宁外寇。唐朝置都护一员、副都护二员,另有长史一员、司马一员以及录事、功、仓、户、兵曹参军事各一员,参军事三员。北宋有安东上都护府,领幽、易、涿、檀等十四州,上都护缺而

  • 将作院使

    官名。元置,为将作院的长官,见“将作院”。

  • 经师

    官名。指教授五经的五经师、孝经师等。西汉平帝元始三年(后3)立学官,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置经师一人; 乡曰库,聚曰序,置孝经师一人。东汉明帝永平九年(后66),为四姓小侯立学,又置五经师。

  • 掌法案

    官署名。宋朝太常寺与大晟府所属机构。掌礼乐之法。

  • 咨议官

    官名。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于各王府置。九年罢。二十八年,于靖江府置咨议所,再置咨议一人。成祖即位,改咨议所为长史司,遂罢。清末陆军部亦置。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兵部为陆军部,分属承政、参议两

  • 流官

    明清时由政府任命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行政官员之统称。相对于土官而言。因属政府派设,有任期,可调动,不同于世袭的土官,故名。即政府任命之官,因随时可以调往他处,故称流官(流动之官),它是与地方土官相对而言

  • 委员会主席

    官名。国民党政府所设的委员会中有的以主席为主官,如国民政府所属的首都建设委员会,地方政府所属的委任职公务员铨叙委托审查委员会。

  • 四门学

    国立学校名。北齐改四门小学置,隶国子寺,设博士、助教各二十员,教授学生五经文字。隋朝沿置,博士、助教各五员,文帝开皇十三年(593)罢。唐朝国子监置,亦称“四门馆”。官学名。北魏始置四门小学,属太常。

  • 大详稳司小将军

    官名。辽朝大详稳司官员。武官名。见“大详稳司”。

  • 札萨克达喇嘛

    封号。清朝藏传佛教之职任喇嘛。乃活佛之下最高喇嘛称号。北京、盛京、热河等处皆设。掌理寺庙佛教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