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左补阙

左补阙

官名。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始置,员二人,从七品上,掌供奉讽谏,隶门下省。天授二年(691)增至五人,其后除授颇为杂滥,有“补阙连车载”之讥。宋初多出领外任,或兼领别司,不专任谏职。太宗端拱元年(988),改为左司谏。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复置,专任谏诤,不兼纠劾之职,隶中书门下省。光宗绍熙二年(1191),复改左司谏。辽朝置,为南面官,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隶门下省左谏院。金朝正七品,隶谏院。明建文(1399—1402)改官制,于六科及通政使寺之下皆置,成祖即位复洪武(1368—1398)旧制,遂废。


官名。唐置,属门下省,从七品上,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事上封事。见《新唐书·百官二·门下省》。南宋曾沿置,不久即废。见《文献通考·职官四·拾遗补阙》。

猜你喜欢

  • 省长公署

    官署名。北洋政府于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七月六日改巡按使为省长,巡按使公署改称省长公署,其内部机构未变,仍设政务厅以辅佐省长掌理全省政务。惟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九月八日公布《废止省长公署政务

  • 宪政编查馆

    官署名。清末预备立宪机构。光绪三十三年(1907),改考查政治馆设。掌议复宪政折件,承拟周查各件,研究各国宪法,编订宪法草案,考核法典草案与单行法规,并汇成全国统计表诸事。以军机大臣兼领馆事。宣统三年

  • 都总管府

    官署名。辽、金各京及元大都、上都均设,多由留守司官兼长官,管都成造作、修缮等务。元宫廷、兵部、工部和各位下还设有各种掌管专门事务的都总管府。参见“总管府”。官署名,辽代五京皆有都总管府,又有兵马都总管

  • 司驭寺大夫

    官名。见“司驭寺”。

  • 临时执政府

    北洋政府时期由段祺瑞充任临时执政所组成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统称。其内部机构有军务厅、秘书厅、武官厅、收支处、指挥处、庶务处、翊卫处、礼官处、医务处,职官编制不详。参见“临时执政”。

  • 三旗包衣护军营

    内务府所属军队。清置,原属领侍卫内大臣,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改隶内务府。选取包衣兵之精者组成,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中各有一营。掌守卫各宫门禁。主官为护军统领,下设参领、护军校等官,共一百九十

  • 外卫

    明朝卫所制度。南、北两京各卫之外的卫所总称。各统于都指挥使司、行都指挥使司或留守司。参见“卫”。

  • 雕工中士、下士

    官名。《考工记》说:“刮摩之工,玉楖雕矢磐。”北周置雕工中士,正二命;雕工下士,正一命。掌刮摩雕琢的工艺,属冬官府司金中大夫。

  • 叙用

    分级任用。《三国志》卷二十八《魏书·邓艾传》:“陛下龙兴,阐弘大度,释诸嫌忌,受诛之家,不拘叙用。”

  • 左鹰扬卫大将军

    官名。即左武卫大将军,唐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中宗神龙元年(705)复名左武卫大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