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堤使者
官名。即河堤谒者,唐初都水监置,太宗贞观 (627—649) 初改名河堤谒者。参见 “河堤谒者”。
官名。汉朝设此官,掌保护河堤等事。瞿蜕園《历代职官简释》:“汉代有河堤使者,与都水使者,河堤都尉、河堤谒者皆同一职掌而因事异名。”《通典》云:“武帝以都水官多,乃置左右使者以领之。”
官名。即河堤谒者,唐初都水监置,太宗贞观 (627—649) 初改名河堤谒者。参见 “河堤谒者”。
官名。汉朝设此官,掌保护河堤等事。瞿蜕園《历代职官简释》:“汉代有河堤使者,与都水使者,河堤都尉、河堤谒者皆同一职掌而因事异名。”《通典》云:“武帝以都水官多,乃置左右使者以领之。”
官署名。北齐太子家令寺置,有令、丞,又别领园丞。隋朝太子家令寺沿置,令一员、丞一员。唐朝置令一员、丞二员。掌东宫九谷入藏及庶羞、器皿、灯烛与园圃种植之事,给官奴婢、番户、杂户资粮衣服,月籍出纳上于家令
官名。南朝梁武帝天监七年(508)改都水使者置。位九班,居十二卿之末,班秩低于其余列卿。掌船舶航运河堤修治等事务。下设丞、功曹、主簿。属官有参军事二人、河堤谒者八人等,陈沿置,与其余列卿皆位三品,秩中
官名。元皇庆元年(1312)改回回司天台为监,设少监二人,正五品,以回回人充任,佐提点、监掌司天监事。明洪武元年(1368)沿置,亦设二人,正五品,以回回人充任。三年,改名回回钦天监少监。
官名,东汉末年曹操置,既是领兵将官,又兼掌典章故事、侍从顾问。《三国志·魏书·诸夏侯曹传》:“夏侯尚……太祖定冀州,尚为军司马,将骑从征伐,后为五官将文学。”注:“尚自少侍从……入为腹心,出当爪牙。智
官名。元置,为崇福司的佐官,员额二人,从五品。
官署名。明、清时负责翻译古印度语言文字的机构。始设于明成祖永乐五年 (1407),设译字生、通事以掌其事。初隶翰林院,乾隆十三年(1748)省并入礼部。
南匈奴贵臣合称。指左贤王、左谷蠡王、右贤王、右谷蠡王。皆单于子弟,可依次继承单于位。匈奴国君单于的四位辅国的最高贵的官员,即左、右贤王和左右谷蠡王。《后汉书·南匈奴传》:“其大臣贵者左贤王,次左谷蠡王
官名。唐永泰时,勋臣罢节制,无职事,皆待制于集贤门,凡三十人,以备咨询。崔佑甫为相,建议文宫一品以上更直待制。其后著为令•正衙待制官每日二人。元集贤院亦置待制一人,秩正五品。
清理藩院内部机构。掌本院额定饭银出纳及其他经费开支之事。设司员满、蒙各一人,贴写书吏一人。
官名。宋代诸州于少数民族聚居之处常置堡以为行政单位,与县同级,如泸州所属有板桥堡、政和堡。以堡主或知堡主管。金沿置知堡,从七品,其下设公使人均与县同,惟按户口多寡酌置司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