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礼部司

礼部司

官署名。隋唐五代尚书省礼部四司之头司。掌礼乐、学校、仪式、制度、衣冠、符印、表疏、册命、祥瑞、铺设及丧葬赙赠之事。隋初设侍郎一人领司事,高祖开皇六年 (586) 另设员外郎一人司籍帐。炀帝大业三年 (607) 升侍郎为尚书之佐,改其司为仪曹,长官为仪曹郎,废员外郎而置承务郎。唐高祖武德三年 (620) 复旧。以郎中、员外郎为司之正、副长官。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名司礼司,咸亨元年(670) 复旧。武则天光宅元年 (684) 改名春官司,中宗神龙元年 (705) 复旧。


官署名。隋始置,为礼部的头司。隋初礼部司的主官为侍郎,以员外郎为佐官。炀帝时改为郎与承务郎各一人。唐沿置.以郎中、员外郎为正副主官。礼部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佐助尚书、侍郎掌礼乐、学校、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祥瑞、铺设,及百官、宫人丧葬赠赙之数,所属有主事二人,令史五人,书令史十三人,亭长六人,掌固八人。宋初礼部司郎中、员外郎无职事,无丰改制后,始掌本司事务,参领礼乐、祭祀、朝会、宴享、学校、贡举之事。与祠部、主客、膳部并列为四司。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并省郎曹,礼部领主客,祠部领膳部。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复诏礼部。祠部一员兼领,此后礼部郎中遂并掌四司之事。所属有主事、令史、书令史、守当官、手分、贴司。金元六部不分司,无礼部司之名。明清改称“仪制清吏司”,参见该条。

猜你喜欢

  • 平虏护军

    官名。西晋置。晋武帝时,河西鲜卑树机能率众反抗西晋政权,征西大将军、都督雍凉等州诸军事、扶风王司马骏命平虏护军文椒督凉、秦、雍诸军击败树机能。后马隆以西平太守兼此,统兵,屯驻西平。十六国前凉时亦置,率

  • 蕃部郎中

    官名。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546)置,为尚书省蕃部长官,掌管诸侯朝觐礼仪。恭帝三年(556)罢。

  • 四方馆录事

    官名。隋置,掌署内各项行政事务。

  • 木炭使

    使职名。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始以侍御史杨钊充任,掌京师百司炭薪供给。代宗永泰元年(765)以后常以京兆尹兼,代宗大历五年(770)停,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又以户部侍郎裴延龄充京西木炭采造使,次

  • 户官

    官名。郑成功所设六官之一。参见“六官”。

  • 右选曹尚书

    官名。十六国刘汉置。掌官吏铨选,位次尚书仆射。属尚书省。《晋书·刘聪载记》: “省吏部,置左、右选曹尚书。”

  • 百将

    官名。战国秦置。统领百人士卒的将官。《商君书·境内》: “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首,斩。”武官名。战国时秦国军队编制,每百人设百将一人以统率之。

  • 十家长

    清朝山西、陕西等地边外蒙古地方编户之头目。乾隆二十二年(1757)设。於种地民人内择其诚实者充任,辖十家。专司查报偷窃为匪及来历不明者。其上有总甲、牌头等头目。

  • 奉天清吏司员外郎

    官名。清朝刑部所属奉天清吏司副长官。简称奉天司员外郎。乾隆六年 (1741) 设。满、汉各一人,从五品。佐员中掌司事。光绪三十二年(1906),刑部改为法部,遂裁。

  • 律例馆提调

    官名。清朝刑部所属律例馆之属官。顺治二年(1654)设律例馆,以各部院通习法律者为提调。乾隆七年(1742),律例馆并入刑部,仍设提调官一人,以刑部司员兼充。后定满、汉各四人、掌章奏、文移、管理吏役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