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匈奴
东汉初匈奴分裂后留居漠北的匈奴人。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南北分裂,蒲奴单于留居漠北,并控制西域等地,与东汉和南匈奴对抗。其后因天灾,又遭南匈奴、乌桓、鲜卑及西域各国攻击,社会经济萎缩,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力量大为削弱。永元元年(89)至三年东汉数次发兵出击,大破北匈奴于漠北及西域各地,北单于西逃乌孙,后转康居东部地,逐渐西去。留居漠北的匈奴余众并入鲜卑。另一部分余众由北单于弟于除鞬率领,退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不久被消灭。又一部分余众留居鄂尔浑河流域,公元五世纪初为柔然吞并。
东汉初匈奴分裂后留居漠北的匈奴人。建武二十四年(48),匈奴南北分裂,蒲奴单于留居漠北,并控制西域等地,与东汉和南匈奴对抗。其后因天灾,又遭南匈奴、乌桓、鲜卑及西域各国攻击,社会经济萎缩,统治集团发生内讧,力量大为削弱。永元元年(89)至三年东汉数次发兵出击,大破北匈奴于漠北及西域各地,北单于西逃乌孙,后转康居东部地,逐渐西去。留居漠北的匈奴余众并入鲜卑。另一部分余众由北单于弟于除鞬率领,退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不久被消灭。又一部分余众留居鄂尔浑河流域,公元五世纪初为柔然吞并。
①爵名。晋、南北朝、隋、唐、宋常为开国县伯简称。金置,位郡侯下,正、从四品,章宗改郡伯。②官署名。西魏、北周置,属地官府民部。以县伯中大夫为长官,掌本方事务。下设小县伯下大夫、小县伯上士、小县伯中士以
清康熙十一年(1672)改都匀卫置。治今贵州都匀市。为都匀府治。1966年析县城区设市,1983年县撤销并入。
?—1569明苏州昆山(今属江苏)人,字时济。嘉靖二年(1523)娶明孝宗女永福公主。四年公主死。二十八年掌宗人府事。后以反对崇信道教忤帝,削职为民。隆庆二年(1568)复官。
春秋时晋国、秦国之间的战役。晋厉公元年(前580),晋、秦约和,将会于令狐(今山西临猗西),晋厉公先至,秦桓公疑晋人而未与会,于是两国各派使者分别订盟。秦桓公回国后叛盟,谋与楚、狄联合抗晋。三年,晋栾
东晋浙东剡县(今浙江嵊州)人,一名温公,字子明,道号保真先生。家素饶财,为乡里所宗。闻茅山杨羲、许谧得道,遂与弟马罕奉道教。元兴三年(404),迎道士许黄民至其家供养,受《上清经》。后被奉为道教五代宗
996—1066北宋安州安陆(今属湖北)人,后徙雍丘(今河南杞县),初名郊,字伯庠,后改字公序。天圣二年(1024)进士第一。历三司户部判官、同修起居注、知制诰、知审刑院、权判吏部流内铨,为翰林学士。
官名。即吏部尚书,唐龙朔二年(662)改,咸亨元年(670)复名吏部尚书。
北宋天禧时分江南路置江南西路,简称江西路。参见“江南西路”。
书名。指马王堆汉墓医书中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种帛书。其内容均为十一脉,故称。所记十一脉较十二经脉少臂厥阴脉一种。两部灸经都用灸法,不用针法,未及穴位。由此可知两书均在《灵枢·经脉
“阎王”梵文为Yamaraja,原意为“地狱的统治者”。佛教名词。中国佛教于唐末形成“十殿阎王”之说,指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变成王、泰山府君(一作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