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阳郡
西晋永兴元年(304)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置。治寻阳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南)。属江州。辖境相当今江西九江市以西、湖北武穴市以东的长江两岸地区。其后屡有伸缩。东晋咸和中移治柴桑县(今江西九江市西南),梁太清中又迁治湓口城(今九江市)。隋开皇九年(589)废。
西晋永兴元年(304)分庐江之寻阳、武昌之柴桑二县置。治寻阳县(今湖北黄梅县西南)。属江州。辖境相当今江西九江市以西、湖北武穴市以东的长江两岸地区。其后屡有伸缩。东晋咸和中移治柴桑县(今江西九江市西南),梁太清中又迁治湓口城(今九江市)。隋开皇九年(589)废。
又称夨人盘。西周晚期青铜器。传为清乾隆初出土于陕西凤翔县。通高21.6厘米,口径54.6厘米。附耳,高圈足,腹饰夔纹,足饰饕餮纹。内底有铭文三百五十七字,大意是:夨人侵犯散邑,以田赔偿散氏,田有眉和井
书名。唐造父撰。三卷,分四十五症。成书于垂拱二年(686)。造父因水牛与黄牛病症、疗法不同,而著书专门讲述水牛的疾病与治疗。部分内容可见于近世传刻的《水黄牛经合并大全》。
后(後)官署名。宋置。分生色、缕金等七十四作。掌制造宫廷及皇属婚娶名物。监官三人,以内侍充任。
东汉安定乌氏(今宁夏固原东南)人,字仲宁。初仕州郡。新莽败亡后,被更始政权召补为中郎将,受命安集凉州,任酒泉太守。更始败,与窦融等起兵割据河西,为武威太守。建武五年(29)随融归汉,封宣德将军。后从光
?—前389亦称烈成公。战国时晋国国君。公元前415—前389年在位。名止。晋幽公之子,或说幽公之弟。烈公十三年(前403)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为诸侯。
本大埔坪地,清嘉庆十六年(1811)置。属广东省,治今佛冈县(石角),辖境相当今广东佛冈县地。1914年改为县。
?—1402明应天溧水(今属江苏)人,初名德,字德洪。洪武进士。太祖为改名。历官至兵部左侍郎。惠帝即位,进兵部尚书,与黄子澄同参国政,建削夺诸王之策,先后废周、代、湘、齐、岷五王。建文元年(1399)
?—828唐时渤海僧人。元和八年(813)入唐学佛,以应公为师。与日本留唐学问僧灵仙交谊甚厚。宝历元年(825,日本天长二年),返渤海,是年冬随高承祖出使日本。次年回国,日本以百金托寄灵仙。宝历三年,
清光绪元年(1875)置,治淡水县(今台北市)。辖境相当今台湾新竹、宜兰以北地区。二十年为台湾省会。次年即为日本占领,改置台北县。二十七年废县设台北厅。
蒙古语,意为卧者。蒙古怯薛中的夜间警卫,即宿卫。成吉思汗建立万人怯薛,中有一千人充客卜帖兀勒,入夜后警卫大汗斡耳朵。规定夜间任何人不得于客卜帖兀勒中穿行,不得询问客卜帖兀勒数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