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于令
明末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名晋,字韫玉、令昭、白宾,号凫公、箨庵、幔亭仙史、吉衣道人等。明末贡生,因事被革。顾公燮《消夏闲记》谓袁于顺治初,受托为苏州乡绅写表降清。其说出于百年后传闻,未必可信。后任荆州知府数年,以忤上官罢去。工隶书,好词曲。著有《西楼记》、《金锁记》、《玉符记》、《珍珠衫》、《鹔鹴裘》、《双莺传》,前五种辑为《剑啸阁传奇五本》。另有诗文《留研斋稿》。
明末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初名晋,字韫玉、令昭、白宾,号凫公、箨庵、幔亭仙史、吉衣道人等。明末贡生,因事被革。顾公燮《消夏闲记》谓袁于顺治初,受托为苏州乡绅写表降清。其说出于百年后传闻,未必可信。后任荆州知府数年,以忤上官罢去。工隶书,好词曲。著有《西楼记》、《金锁记》、《玉符记》、《珍珠衫》、《鹔鹴裘》、《双莺传》,前五种辑为《剑啸阁传奇五本》。另有诗文《留研斋稿》。
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置,治今贵州黄平县。属贵州都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改属平越军民府。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省入黄平州,并移州治此。
又称检籍。指检校核实户籍。户籍本为国家区分人口出身贵贱、地位尊卑、赋役课免之依据。南朝时户籍登记多诈伪失实,如假注爵位,改换岁数、身强而称疾,人在而托死等,严重影响赋役之征收,故朝廷要求郡县核实户籍。
宫门名。明代北京紫禁城正南第四重门,嘉靖四十一年(1562)建,改奉天门。其南为午门,其北为皇极殿。在紫禁城中轴线上。遇有殿廷朝会则陈列仪仗。
官名。明末李自成农民军所设武职。李自成军分中、左、右、前、后五营,各营俱设,一人,为各营之长,而以中营者为最高。其品级诸书所记不同,多称为二品。《绥寇纪略》载:中营制将军李岩,左营刘芳亮,右营刘希尧,
宋代榷酒机构。京城及州府县镇皆置,设监当官掌之,或募豪民买扑经营。
官名。东汉建安三年(198),曹操置军师祭酒,陈寿撰《三国志》时,因避司马师讳而改称军谋祭酒。南朝齐末,梁武帝为相国,府中置此职,以何点为之,何点未就。北魏时骠骑将军府亦置。
官名。春秋战国时置,使官随员,副使。《仪礼·聘礼》:“若过邦至于境,使次介假道,束帛将命于朝。”
水堰名。又名右史渠、后乡渠、石英渠。在唐山南道朗州武陵(今湖南常德)东北。唐穆宗长庆二年(822),朗州刺史温造增修,径九十七里,溉田二千顷。温造原为起居舍人,古称右史,故以名堰。
水堤名。在唐河南道宿州符离(今安徽宿州北)东北九十里。隋时开凿,后废。唐显庆中复修,溉田五百余顷。
学校名。清同治十三年(1874)由法国天主教圣母会在上海法租界设立。校舍简陋,初仅招收四名外侨儿童入学,后学生人数渐增,并于光绪六年(1880)添招中国儿童入学,肄习英文、法文、拉丁文、中文、数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