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举哀图

举哀图

敦煌壁画名。又名《涅槃变画图》或《诸王举哀图》。在敦煌158号石窟内。画于781—848年吐蕃占领敦煌之际。该图是描绘我国诸王(包括西域诸国王)为释迦牟尼涅槃而举哀的画图,画面突出了吐蕃赞普的形象,正反映了当时吐蕃统治敦煌的历史现实。赞普与诸王及各施主、使节、侍从同一画面,均为立像,诸王皆盛装。赞普像与唐朝皇帝(王子?)像并列,为区别和突出他们的身份,其头部后面均画有佛光轮。而赞普像更突前,且在其头部左侧写有“bod btsanpo”藏文三字,意为“吐蕃赞普”,藏文系楷书,字周围画以匡线,此种藏文标记为突出入主敦煌的吐蕃赞普的又一例证。赞普头戴高毡帽,帽顶边缘呈曲齿形,靠近头部的帽沿处饰有近似五佛冠的装饰品,帽后有鸡冠形帽翅。赞普身穿彩团花丝绸长袍,左衽前有翻领长袖,双臂均在袖内,左右有二侍从簇拥,赞普双手搭在两个侍从手上,赞普体态丰满,与各族王臣并立于一释迦佛巨大卧像的脚前,卧像似为木雕而成。赞普满面悲伤,双目眼帘下垂,呈哭泣状,使人有痛不欲生之感,显示对佛祖涅槃的悲恋和虔诚,形象极逼真生动。其他各族王臣亦呈悲痛欲绝之状。该图既反映了吐蕃占领下的敦煌崇佛之盛,又再现了唐代吐蕃赞普的形象。

猜你喜欢

  • 昆憨

    傣语音译。指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度下各村社所设管理武装的人。被授与“先憨”或“鲊憨”等军职,平时在村社内负责训练青壮年、奉命捕人和维持治安,战时听候宣慰使和勐土司调遣参战,遇有大战才征调百

  • 贾尼木汗

    ?—1950民国时期新疆官僚。新疆阿勒泰人。哈萨克族。阿勒泰哈萨克族克烈部台吉,阿勒泰区驻省代表。1939年,在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参加蒙、哈、柯三族代表会议时被盛世才扣押。次年8月,奉派往青河县与

  • 元熙

    ①汉(匈奴)刘渊年号。304—308年,凡5年。②(?—520)北魏宗室。字真兴。中山王※元英子。有文才,好结才学之士。初为秘书郎。延昌二年(513),袭封中山王。时其岳父领军于忠执政,故岁中骤迁。累

  • 高台寺

    西夏佛寺。景宗天授礼法延祚十年(1047),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东兴建。内贮宋朝所赐大藏经,延请回鹘僧人,演绎经文译为番字(西夏文)。后为黄河水冲没。近年在遗址内发掘出有西夏特点的建筑材料。

  • 内务府三旗

    清代以上三旗包衣人组成,供皇宫兵卫、体役之需。京师内府三旗,初隶领侍卫内大臣,后统于总管内务府大臣。每旗设5参领、5满洲佐领、6旗鼓佐领,正黄旗加设2朝鲜佐领,正白旗加设1回人佐领(又加设一“番子佐领

  • 卜咂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西宁卫。其地在今青海贵德境。永乐六年(1408),首领锁南监藏入朝贡马,赐以钞、币、袭衣等。宣德十年(1435),其地荒歉,西宁卫发官仓给与谷种。后,依明例屡入朝贡马以获取回赐。

  • 福三卫

    见“福山卫”(2412页)。

  • 克木语

    我国克木人使用的语言,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克木语支。分布在我国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孟腊县和景洪县,约有人口1700人。在国外,克木族主要分布在老挝北部地区,约有30万;越南约有3.25万,是越南54

  • 神川之战

    南诏与吐蕃战争。南诏王阁罗凤于唐天宝十一年(752)臣附于吐蕃。异牟寻时,因苦于吐蕃重税苛赋,夺其险地立城堡,又岁征兵以助镇防及所谓“三忍、四难忍”,谋击吐蕃。贞元十年(794),与唐使崔佐时盟于点苍

  • 大钦茂

    ?—793渤海国第三世王。武王※大武艺嫡子。唐开元二十五年(737),父死,以长兄大都利行早卒,继王位。次年,改年号“大兴”。受唐封渤海郡王,仍嗣为左骁卫大将军(一作金吾大将军)、忽汗州都督。即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