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克牙气克

克牙气克

滑雪板。赫哲语音译。亦作“刻雅奇刻”或“恰尔奇刻”。汉语俗称“踏板”。旧时今黑龙江省三江平原赫哲族猎人冬季追捕野兽的交通工具。一般以稠李树制作,也有用白桦、柞、榆等木做的。宽约5寸,厚3分,长度以猎人的高矮而定,比人高度稍长一些。中间厚,两头薄而翘起,前端翘度大而窄,后端翘度小而宽。中间有两对孔眼,用以穿皮条绑扎脚上。板底有用鱼鳔粘合狍或鹿、犴的腿皮,毛尖朝后,防止爬山时往后滑。穿之在密林雪地上滑行,快如奔马。赫哲人只用一普通木杆作滑杆,上山时作拐杖以助攀登,下山时支撑以掌握方向。

猜你喜欢

  • 郢州蛮

    东晋南北朝时郢州郡少数民族的总称。以居地为族称。古代泛称※荆蛮。汉代称※武陵蛮、※江夏蛮。南齐时属郢州。分布在夏口城(今湖北武汉市)一带。永明六年(488),南朝齐以郢州蛮田驷路为试守北遂安左郡太守,

  • 果基·小约丹

    1894—1942又作果基·小叶丹。彝族。四川冕宁县黑彝果基家萨特支头人。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四川大凉山冕宁县彝族地区时,在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感召下,与红军建立友好关系,赴余家海子面见中共

  • 森木塞姆石窟

    位于今新疆库车县城东北约40公里处。“森木塞姆”,维吾尔语意为“细水流出”。现存较重要的石窟有52个,属南北朝至唐代遗存。窟形大部分为支提式窟,毗诃罗窟极少,形制、题材与风格大致与克孜尔石窟相同。窟内

  • 帕里

    镇名。藏语音译,又作帕克里、裴里、裴利。在西藏自治区亚东县东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南岸。居喜马拉雅唐拉山口南的山麓,南通卓摩区的春丕与亚东以达印度和不丹,西南通尼泊尔,是西藏守护唐拉山道的重镇,原西藏地方

  • 帖木迭儿

    见“铁木迭儿”(1879页)。

  • 班第

    ①清代蒙古地区佛教寺庙中一般诵经的僧人。也是上层僧职喇嘛的随从,被称为徒众。清政府对札萨克达喇嘛等僧职喇嘛所配随从班第有明确的数量规定。驻京喇嘛所带班第清政府按规定每人每月银8.5钱、米7.5斗。在寺

  • 方块壮字

    壮族历史上曾使用过的一种文字,壮语称之为sawndip,意思是“不成熟的文字”。其结构大致有下列数种:1,象形字——例如用一个像反写的拉丁字母h的图形象征一个拄着拐杖的人来表示“拐杖”的意思,念dwn

  • 客曹

    唐时南诏初期国务行政机构六曹之一。参见“六曹”(382页)。

  • 龙骥

    1859—1936清末民国时期教育家。湖南凤凰厅吉信营满家寨人。苗族。字云生。家贫,靠父亲守碾坊为生。先后就学于吉信、棉寨和凤凰厅城。光绪十一年(1885),湖南乙酉科省试,中举夺魁。两次进京会试,均

  • 红彝

    见“聂苏泼”(183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