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八思巴

八思巴

1235—1280

元代乌思藏高僧、藏传佛教萨迦派“萨迦五祖”之第五祖、元代首任帝师。又作八合思巴、拔思癹、癹思八、帕克思八等。本名罗古罗思监藏。出身于萨迦款氏家族。幼随伯父萨班·公哥坚藏学经,以聪颖过人,精通佛学,故称“八思巴”(藏语意为“圣者”)。宋淳祐四年(1244),萨班应蒙古阔端太子之召,赴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偕弟恰那多吉从行,先期到达,谒见阔端。十一年(1251),萨班病逝,继为萨迦派领袖,仍留住凉州学经弘法。宝祐元年(1253),应蒙古忽必烈之召赴六盘山晋见,乃留侍其侧。六年(1258),赴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参加僧、道辩论,辩胜,益获宠信。元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即帝位后,封为国师,赐玉印,授中原法主,统天下释教。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掌管全国寺院僧尼及吐蕃全境事务,受命领院事。二年,返乌思藏,为元朝在其地建立地方行政机构,设官授职,以其地设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置13万户。六年(1269),奉召还中都(今北京),呈献所制蒙古新字(即八思巴蒙古文),定为国书下诏颁行全国;翌年,封大宝法王,升号帝师。以乌思藏十三万户为供养地。八年(1271),主持建成大都妙应寺白塔。十三年(1276),辞帝师职,请求归里,忽必烈命真金太子护送至乌思藏。十四年,于曲弥(今日喀则县曲美区)仁摩主持有7万僧众参加的盛大法会,亲为说法,史称※“曲弥法会”;十五年(1278),应真金之请,于萨迦法席讲说佛教传入中原、蒙古、吐蕃等地之概略及萨迦派之要义,由其门下弟子笔授而成※《彰所知论》,凡五品。十六年(1279),帝师亦怜真圆寂,复帝师职位。在萨迦新寺之拉康方丈示寂。忽必烈闻讯,于大都法源寺建造储安真身舍利之塔,并追封为“皇天之下一人之上[开教]宣文辅治大圣至德普觉真智佑国如意大宝法王西天佛子大元帝师。”元仁宗时于大都兴教寺内敕建帝师殿,塑造八思巴金身设祭;元英宗、泰定帝时,相继诏命全国各省、州、郡兴建帝师殿,图影塑像俸祀。

猜你喜欢

  • 布鲁特

    清代汉籍文献对柯尔克孜族之称呼。原文来自托忒语,意谓高山居民。有东、西两支。分布于新疆伊犁至阿克苏、乌什山地间的,称东布鲁特。有萨雅克、察哈尔萨雅克、萨拉巴噶什等5部(或称5鄂拓克)。乾隆二十三年(1

  • 伊兴额

    ?—1861清朝将领。蒙古正白旗人。何图哩氏。原名伊清阿,字松坪。以骁骑校从征喀什噶尔(今喀什),选授侍卫。为避清国号,宣宗命改名为伊兴额。道光十九年(1839),升三等侍卫,改隶满洲。咸丰三年(18

  • 黄头室韦

    唐代室韦诸部之一。一作黄头部。《旧唐书》等只泛称诸部“并在柳城郡(治今辽宁朝阳市)之东北”数千里,该部位于※岭西室韦之东南,无详址,故所在无定论,约有6说:一说约以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为中心,散居

  • 班禅三世

    见“恩萨·罗桑顿珠”(1871页)。

  • 兴禅

    藏语音译,即“农奴”。解放前藏族地区封建农权制度下的一个阶级,包括※堆穷”和※“差巴”两个等级。隶属于农奴主或封建主的生产者,占总人口的90%。没有土地,祖祖辈辈分别隶属于官家、贵族、寺院三大领主,固

  • 忽汗城

    渤海国王城。清文献亦作“辉罕城”。故址即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城西南渤海镇东京城。亦为唐置忽汗州都督府、渤海上京龙泉府治所。王城原在“旧国”(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唐天宝(742—756)中,渤海王大钦茂

  • 呢牙斯

    ?—1878清代新疆维吾尔族伯克。又作尼牙斯。原为叶尔羌(今莎车)阿奇木伯克。同治三年(1864),乘库车爆发农民起义之机起兵,为库车义军首领热西丁和卓和当地回族联军所败。遂向阿古柏求援,谋夺叶尔羌回

  • 续修台湾府志

    中国地方志名。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台湾知府余文仪主修。该志书是在六十七和范咸第三次重修《台湾府志》的基础上进一步续修而成。全书共26卷,取材广泛,包括有关台湾的封域、规制、官职、赋役、典礼、学校

  • 不者克

    见“拨绰”(1377页)。

  • 孤温

    见“孤稳”(155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