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包衣阿哈

包衣阿哈

满语音译。 “包衣”意为“家内的”或“府中的”;“阿哈”意为“奴隶”。汉译为“家奴”、“奴隶”、“奴仆”或“奴才”。简称“包衣”或“阿哈”。明清时期女真及满洲社会中地位低下、受压迫剥削的阶层。为主人所占有,没有人身自由,听任君主、家主支配,从事各种家务和生产劳动。拥有包衣阿哈与牲畜的多寡同是衡量其人贫富、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准。主要来源于战俘、降人、负债者、罪犯及其家属、包衣所生子女等。此内并非纯系汉人,占有者亦非全是满洲。随着奴隶制向前发展和变化,促使本阶层人逐渐分化为包衣和阿哈,这两种人之间有一定的差别。满洲贵族既需要衣饰等技工、内府诸兵卫、仪仗诸吹鼓手,也需要听从使唤的一般服役人。这样,汗和贝勒等府中就有包衣和阿哈之分,而八旗官兵人等家内的奴仆,只有阿哈一类,占有者也包括汉军人等。入关后,由于满洲封建化的加深,其称谓也更加明显:内务府沿袭“包衣牛录”、“珲托和”等组织形式,重新分编为满洲佐领(包括蒙古人)、※旗鼓佐领(汉人)、※内管领(满蒙汉人俱有)等,此等组织内之人及宗室王公府所属者,概通称为包衣,而一般官兵家内的阿哈,则改从汉语称“家人”,旗籍上注称“户下人”。包衣中亦有因功绩而跻身于显贵者,其家也拥有“家人”,如内务府郎中、江宁织造官曹寅,便拥有“家人”过百。参见“包衣”(585页)、“阿哈”(1194页)。

猜你喜欢

  • 木征

    ?—1077宋代河州(今甘肃临夏)吐蕃大首领。又作瞎丁木征。※唃厮啰孙。幼年随父※瞎征居龛谷(今甘肃榆中境)。宋嘉祐三年(1058),父卒,袭首领位。因其地位受到属下首领的威胁,为青唐族首领瞎药鸡罗及

  • 孛鲁欢

    ①(?—1264) 蒙古国大臣。又译不鲁欢、孛鲁海、孛鲁合。克烈部人。开国功臣昔剌斡忽勒之子。自幼事成吉思汗子拖雷,充宿卫,任必阇赤(书吏)。太宗八年(1236),分封勋贵,以深州之束鹿为食邑。后事拖

  • 伊尔登

    1684—1749清朝将领。满洲镶红旗人。爱新觉罗氏。和硕敬谨亲王尼堪曾孙。雍正三年(1725),管武备院事,迁镶蓝旗汉军副都统。四年,改右翼前锋统领,袭其父赖士辅国公爵。六年(1728),擢正黄旗蒙

  • 失惕坤勒

    古代蒙古社会婚姻礼俗之一。蒙古语音译。《元朝秘史》释为“一见公姑的礼”。男女成婚时,由女方父母将女儿送至夫家,新娘首次拜见公婆时,送上见翁姑的礼物。如孛思忽儿弘吉剌氏德薛禅将女儿孛儿帖嫁与铁木真(成吉

  • 阿塔爱马克

    见“阿塔”(1197页)。

  • 纳邻河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拉林河卫。永乐四年(1406)置,在今吉林、黑龙江省松花江支流拉林河流域。

  • 原始宗教

    人类宗教的最初形态。起源于远古人们对自然界既恐惧又祈求的混沌观念,形成于原始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以“万物有灵”的信念为基础,以相继形成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为主要内容,崇拜多种神灵,故又称为

  • 碎字

    元代印活字版西夏文佛经时对活字的称呼。

  • 段正兴

    宋代云南大理国(后理国)第十七世国王。又名段义长(一作段易长)。白族。大理人。※段正严(段和誉)子。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因诸兄弟内争、诸属部反抗,父禅位为僧,遂继王位。翌年改元永贞,以高明量

  • 十寨诸僮列传

    书名。壮族农民起义记略。一篇。明瞿九思(字睿夫,湖北黄梅人,汉族)撰。“十寨”,有时称“八寨”,指分布于今广西忻城、上林、来宾一带的思吉、周安、落洪、古卯、罗墨、古钵、古凭、都者及龙哈、布咳等地,为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