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南平僚

南平僚

僚人的一支。唐宋时南平地区僚人的总称。以居地为族称。又称板楯七姓蛮、※渝州蛮。相传为※賨民(或板楯蛮)之后裔。分布在今四川巴县东南,南川一带。有部众4千余户。南朝陈祯明年间(587—589),渠帅宁猛力为宁越太守。陈亡,不入朝。猛力卒,子宁长真袭刺史。宁氏世为南平渠帅。隋初,宁长真出兵助隋炀帝攻林邑,又率部众数千从隋征辽东。炀帝召为鸿胪卿,授安抚大使。隋乱,以其地附萧铣。唐武德(618—626)初,宁长真以宁越(今广西钦州东北、钦江西北岸)、郁林(今广西贵县东南郁江南岸)之地降唐,封钦州都督。族人宁纯为廉州刺史,宁道明为南越州刺史。武德六年(623),宁长真献大珠。宁道明据南越州反,攻姜州(今广西灵山县南),宁纯以兵援之。九年,长真死,子宁据袭刺史。贞观三年(629),其首领剑荔王朱氏遣使内附,唐以其地隶渝州。宋治平(1064-1067)中,熟夷李光吉、王衮、梁承秀三族据其地,各有众数千家。杀不服从的汉户,没收其田土。熙宁三年(1070),宋遣将平定三族。以土人王才进为巡检,执掌当地事。才进死,部落无统,遂建南平军(治今四川綦江南东溪附近,后移治南川)。其地多瘴疠、毒草、沙虱、蝮蛇。其民居干栏,妇女着通裙,发髻垂于后,用竹筒3寸斜穿其耳以为饰。富贵者饰以珠。男服左衽,露发,跣足。婚俗因女多于男,女先以货求男,贫无以嫁者,则卖为婢。其后裔分别与汉、壮、侗、布依、仡佬或苗瑶族系融合。

猜你喜欢

  • 古弼

    ?—452北魏大臣。原名吐奚爱弼。代郡人。好读书,善骑射。初为猎郎,使长安,称旨,转门下奏事,以敏正著闻。明元帝嘉之,赐名笔,后改为弼。令典西部,与刘洁等分管机要,敷奏百揆。太武帝即位,以功拜立节将军

  • 额登喀喇

    清代对部分赫哲族的称呼。一作额登哈喇。因其男子不剃发,又有不剃发黑斤之称,俗呼短毛子。史记其所在不尽相同,主要分布在黑龙江下游中段两岸附近。清咸丰八年(1858),根据不平等的《中俄瑷珲和约》,其地割

  • 满蒙学堂

    清朝在北京设立的民族学校。为培养使用满蒙文字的高等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六日建立,伊克坦任监督(校长)。以“造就满蒙文通才”,“以备行政任使”为宗旨。设满蒙文科,附设藏文科。分正科和预科,

  • 野驼蹄

    珍奇野味。历史上“蒙古八珍”(北八珍)之一。古代蒙古草原有成群野驼生存,北方游牧民族将其猎获后,或驯养为役畜,或宰杀充食,其水囊亦可为沙漠中的行人提供饮水。驼蹄富营养,与熊掌齐名。元代被宫廷列入“八珍

  • 大琳

    渤海国宗王。高王※大祚荣子。武王※大武艺弟。唐开元十七年(729)八月奉武王命朝唐,被唐封为中郎将,留侍宿卫。

  • 阇母

    金代女真语,汉意为“釜”金代女真人有以此命名者。

  • 赛里舍

    又记作“赛咿奢”。契丹语,意“月好”。契丹族对“中元节”(七月十五日)的称谓。依俗,节前三天(七月十三日),夜,契丹皇帝离开行宫,向西30里设帐寝宿,先于该处备好酒馔,十四日,皇帝与诸

  • 银鞍契丹直

    五代时期中原割据势力在与北方契丹战争中所组成的一种特殊军队。契丹开国后,不断南下略地,幽州为一重要战略目标,常遭威胁。时幽州为卢龙节度使赵德钧所镇。“赵德钧在幽州,以契丹来降之骁勇者置银鞍契丹直。”(

  • 郑昶

    见“郑买嗣”(1520页)。

  • 玛本

    唐吐蕃官名。藏语音译,意为“军官”,即“军事长官”,或译作“武官”。为吐蕃“七官”之一。职能是“与敌人搏斗,以锐利武器镇摄敌方,使我方取胜”。从《德乌佛教史》看,吐蕃“五如”之“如本”(翼长)同时身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