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嘎仙洞

嘎仙洞

大兴安岭北段顶巅东侧的一个天然石洞。“嘎仙”,亦作“嘎珊”、“嗄新”、“嗄辛”等,鄂伦春语音译,词义未详。一说为满语音译,意为“屯”或“乡村”,昔对鄂伦春族居住的自然村(屯)之称呼。该洞位于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处,在噶珊山半山腰巍然陡立的花岗岩峭壁上。这一带林海苍茫,峰峦层迭,古木参天,松桦蔽日,为狩猎的最佳场所。洞口向西南,南北长90余米,东西宽约20多米,穹顶最高达20余米。石壁平整,穹顶浑然,犹如一大厅,面积约2000平方米,可容千人,并有石案、石凳。1980年7月,在洞内西侧石壁上,发现北魏太平真君四年癸未岁(443年)七月二十五日石刻。内容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遣中书侍郎李敞等来此致祭所刻之祝文。全文19行,201字,字迹大部清晰可辨。石刻及岩洞大小与《魏书》之《乌洛侯传》及《礼志》载文基本相符,石刻祝文较文献记载详尽,如其中提到“始闻旧墟,爰在彼方”;“皇祖先可寒配”、“皇妣先可敦配”等。从而确证嘎仙洞为拓跋鲜卑先祖的旧墟石室。其原本是先世酋长居住的山洞及部众聚会(一说为大规模集体共居)之处,后以先人旧墟为祖宗之庙(有的学者对此持否定态度)。从该洞还出土有陶片、骨镞、石镞等物。石室遗迹对研究我国北方民族,特别是拓跋鲜卑的渊源及其相互承继关系,皆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并可弥补历史文献记载之不足。

猜你喜欢

  • 耶吉富襄

    参见“栽岩议事”(1843页)。

  • 延陵国

    左江流域壮族农民起义军所建政权。参见“延陵国农民革命”(820页)。

  • 固伦公主

    清代皇女之第一等封号。皇女由中宫所出者,封固伦公主,授予金册,品级相当于亲王;其配偶照公主封号,授为固伦额驸,品级相当于固山贝子。固伦公主府,设三品长史一员以理府事,又设头、二、三等护卫等。公主、额驸

  • 铁背台吉

    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汉籍又作铁拜台吉、黑台吉,蒙文史籍称土伯特台吉。孛儿只斤氏。※俺答汗第三子,莫伦哈屯生。青年时夭亡,其母欲以100童子、100驼崽为之殉葬,引起各阶层民众激烈反抗而中止。卒后

  • 徕远清吏司

    清官署名。理藩院下属机构。乾隆二十六年(1761)设立。职掌回部封爵、世职、俸银、每年朝贡和赏赐及四川土司入京觐见等。设郎中蒙古1人、员外郎满2人、蒙古3人,主事蒙古2人。

  • 回回掌教哈的所

    元代掌管伊斯兰教事务的机构。“哈的”为阿剌伯文的旧译,亦作嘎锥、戛尊、卡迪,意为“伊斯兰教法官”。职司为国祈福和掌伊斯兰教徒之词讼、户婚、钱粮等事。元朝政府初设,时间不详,但称“回回哈的司属”。由于伊

  • 毕拉尔路

    清与民国时期官署名。全称“毕拉尔路协领公署”。清廷为加强对鄂伦春族的管理,于康熙年间(1662—1722)设立布特哈总管衙门的同时,根据鄂伦春族的氏族组织和分布地区,分5路置官统治,此为五路之一。路设

  • 沙扎

    藏语音译。全称沙扎沃巴。西藏贵族家族之一。源于甘丹寺山下庄园名。早期为沙拉沃巴,出现于《五世达赖喇嘛传》内,八世达赖喇嘛时改称沙扎沃巴。18世纪前期已衰落,乾隆十六年(1751)噶厦政府重新分配庄园,

  • 骁骑营

    清代八旗都统、各驻防将军所统领的骑兵营。后金天命至天聪(1616—1635)间,即有“步、骑、守、哨”等兵之分,“骑”指骁骑兵。天聪八年(1634),定固山额真行营马兵之名为“阿礼哈超哈”,是为骁骑营

  • 傅育

    汉朝官员。汉北地郡人。东汉明帝(公元57—75年在位)初年,为临羌长。时烧当羌滇吾盛,雄视诸羌,屡发兵侵汉边,遂与将军马武引兵败之。累迁至武威太守。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因聚居塞内羌众纷纷逃塞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