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图尔格

图尔格

1596—1645

清初将领。满族。钮祜禄氏。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第八子。尚和硕公主为额驸,从太祖努尔哈赤南征北战,授轻车都尉。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皇太极即位。列位十六大臣。初隶镶白旗满洲,旋擢都统。以父功授子爵。天聪三年(1629),随皇太极伐明,破遵化,立战功。四年,以阿敏贝勒失永平,未能力谏劝阻,削世职,罢都统。五年三月,从围锦州,率护军战于锦州、松山(今辽宁省锦县西南)间,屡立战功。七月,晋吏部承政。随皇太极围攻大凌河城(今辽宁省锦县)。八年(1634)三月,略锦州。随皇太极略山西大同,与副都统劳萨率兵驻张古台河,以扼敌师。九年,率左翼兵从多尔衮贝勒招抚察哈尔,收降林丹汗子额哲。略明山西,屡败明援军。十月,以功擢一等男。清崇德元年(1636),复镶白旗都统。从武英郡王阿济格攻昌平、雄县。二年,因罪削职。八月,复都统。三年,从多尔衮入关伐明,夺青山关(今河北迁安县西北青山口)下四城。四年九月,改隶镶黄旗。五年(1640),随多尔衮围锦州,破松山,屡战皆捷,擢子爵,晋内大臣。六年,从阿济格大败明军于塔山(今辽宁省锦西县塔山),击退明总兵吴三桂、曹变蛟对两黄旗的进攻。继设伏于高桥(今辽宁省锦西县高桥镇),败吴三桂、王朴军。七年十月,与饶余贝勒阿巴泰伐明,转战山东,俘获明鲁王朱以海及乐陵、阳信、东原、安邱、滋阳诸王及各王府、宗室官等数千人。擢二等公。八年八月,皇太极逝世,与两黄旗大臣共拥立福临继位。顺治二年(1645),卒。九年,追谥忠义。雍正九年(1731),赐公爵,号果毅。

猜你喜欢

  • 宝鬘

    见“蒙古政教史”(2340页)。

  • 比丘

    佛教称谓。梵文音译,意为“乞士”(即靠乞食为生),又有“破烦恼”、“出家人”、“净持戒”、“怖魔”之意。蒙古称其为第雅齐。指出家学佛受具足戒之男僧。坚持守清净戒律。要举行简单而神圣的仪式受比丘戒,取得

  • 昭准

    傣语音译。明代傣族麓川(治今云南瑞丽县,思氏地方政权中的基层军官。《百夷传》:“领一什者为昭准”,相当于什夫长。

  • 纳禄博图伯克

    ?—1798或1799中亚霍罕首领。一译纳拉帕塔、那尔巴图。乌兹别克族。额尔德尼伯克侄。乾隆三十五年(1770),额尔德尼伯克死,袭替。在任期间,为抑制豪强,命子弟为各城阿奇木,加强集权统治。阳顺清朝

  • 国论勃极烈

    金代早期官名。女真语音译。“国论”意为“国”, “勃极烈”意为“官长”,合为“国家级的官长”之意。在勃极烈系列中是级别较高者,仅次于都勃极烈和谙版勃极烈。《金史·国语解》谓:“尊礼优崇得自由者。”类似

  • 兴安岭

    山名。中国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省北部及黑龙江以北俄罗斯境内山脉的总称。略成弧形,北为外兴安岭。南为内兴安岭。内兴安岭西为大兴安岭,又称西兴安岭;东为小兴安岭。大兴安岭在内蒙古东北部和黑龙江省西北

  • 东道五节度

    吐蕃统治河陇地区的军政建置。又称“东境五节度”或“东鄙五节度”,简称“东道节度”。掌管青海、甘州、河州、凉州及瓜州等五个节度区,并兼管松州道节度。主要驻地在河州(今甘肃临夏),有时在陇州(今陕西陇县)

  • 罗桑年扎

    ?—1824清代西藏贵族。全称罗桑年扎纳木结。藏族。十世达赖喇嘛※楚臣嘉措之父。西康理塘内都那布村人。其子被确认为达赖喇嘛呼毕勒罕后,清朝按例封其为公爵。噶厦政府照例赐庄园、百姓,成为西藏大贵族之一,

  • 黑龙江至京驿道

    清代东北驿道之一。俗称大站道。由吉林、奉天入山海关。自茂兴站起,南80里至吉林省伯都纳站,70里至舍利站,60里至蒿子站,35里至孙托包站,45里至陶赉洲站,50里至蒙古站,45里至登额勒哲库站,45

  • 孝静成皇后

    1812—1855清宣宗旻宁之妃。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刑部员外郎花良阿女。初为静贵人,后册封为静皇贵妃。孝全皇后卒,文宗年方10岁,妃抚育有恩。及文宗即位,尊为康慈皇贵太妃。居寿康宫。咸丰五年(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