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剌斡耳朵
即“昔刺斡耳朵”(1346页)。
即“昔刺斡耳朵”(1346页)。
辽代契丹大字、汉字墓志。又作“耶律万辛墓志”。为一合,志盖正面刻汉字一行“北大王墓志”,背刻汉字21行,510字;志文刻契丹大字27行,783字。汉文叙墓主人家世,契丹字述其仕途,两者不对译。墓主人耶
1820—1892藏传佛教宁玛派僧人。全称绛央钦泽旺波·衮噶丹白坚赞贝桑布。藏族。生于德格,出身贵族虐氏。12岁被认定为活佛。道光二十年(1840),周游卫藏3大寺及萨嘉寺,寻访圣迹,依150余大德为
见“兀里奚山卫”(111页)。
1895—1974彝族民主革命者。字永衡,原名邦汉,彝姓吉狄。云南昭通县(今昭通市)人。幼年在昭通县立学堂读书。1911年随表兄龙云参加《保路同志军》魏焕章部。同年10月在四川宜宾参加援川滇军谢汝翼部
见“广平淀”(131页)。
元代蒙古宫廷丧葬习俗。据考古发掘及《元将突拔都随征记》等文献记载,蒙古族古代天葬(野葬)、棺葬(土葬)并行。其土葬则如匈奴遗风,“有棺椁金银衣裘,而无封树”,即不积土起陵,树碑标墓。成吉思汗即行此不封
书名。清代回族文史家※蒋湘南撰。为其代表作之一。凡6卷,大部分诗歌收入此书。由其好友洪符孙从旧刊诗集中选出200余首,以书屋“春晖阁”名之。初刊于道光十六年(1836)。同治八年(1869)又由潘筠基
清代对八旗官兵家内奴仆的特定称谓。清入关(顺治元年、1644)以前,原称※“包衣阿哈”,简称“阿哈”;入关后,沿袭古制,改称“家人”,以与另一种“包衣”人相区别。《清会典事例》载:康熙六年(1667)
即“讷北室韦”(920页)。
?—1396土族东祁土司始祖。蒙古族,一说维吾尔族,其后世逐渐融于土族中。青海民和(一说西宁州)人。元末任甘肃行省都司右丞。明洪武四年(1371)附明,任河州前卫指挥,严守甘青一带。五年,率“土兵”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