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明
西夏太子。党项羌族,本姓拓跋氏。景宗李元昊子,母野利氏。天资聪颖,知礼好学,性仁慈。好道家学。曾从定仙山道士路修篁学辟谷法,朝夕不懈,元昊深恶之。问其养生与治国之术,以寡欲和不嗜杀人答之,遂知其非霸王之器,令不许见。终日忧惧,习道气忤,食不入而死。遗奏仍以荒年民生为念,请以白袷入棺,诘其不能体亲之罪。景宗以太子礼葬之。
西夏太子。党项羌族,本姓拓跋氏。景宗李元昊子,母野利氏。天资聪颖,知礼好学,性仁慈。好道家学。曾从定仙山道士路修篁学辟谷法,朝夕不懈,元昊深恶之。问其养生与治国之术,以寡欲和不嗜杀人答之,遂知其非霸王之器,令不许见。终日忧惧,习道气忤,食不入而死。遗奏仍以荒年民生为念,请以白袷入棺,诘其不能体亲之罪。景宗以太子礼葬之。
?—1773清朝将领。满洲镶红旗人。费莫氏。字履绥。文华殿大学士温达孙。翻译举人。雍正六年(1728),补兵部笔帖式。九年(1731),赴北路军营办事。乾隆十一年(1746),擢湖南布政使,后调贵州。
布依族民歌。流行于贵州布依族地区。相传古已有之,明清多有记载。有五言四句和七言四句两种。两首合成的称“双调”、“排排歌”,两首以上连缀在一起的称“长歌”。曲调有“大调”、“小调”两种。大调放声歌唱,歌
①见“图鲁博罗特”(1438页)。②见“固始汗”(1431页)。
书名。胤祯撰。书中收录康熙五十七年(1718)皇子胤祯(允禵)奉命西征之27件奏议。原稿为满文,选自《抚远大将军奏疏》。后被译为汉文。以译者文笔不佳,文意多有倒置。因奏议详细纪录了出征前的准备、行军日
见“带孙”(1607页)。
见“莽武特”(1821页)。
傣语称“纳曼”。农民称之为“纳曼当来”,意即“寨内大家的田”。指解放前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下为村社集体占有的土地。时村社之间有严格的地界;与村社成员一起生活而不脱离村社的人,均可平均分得一份土地使用
见“阔端”(2273页)。
①东汉时鄯善王。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汉假司马班超使西域至鄯善,初奉超敬礼甚备,后因匈奴使至,对超等有所疏懈。超率吏士三十余人乘夜攻杀匈奴使者及随从百余人,以使首示之,并告戒自后勿通匈奴,遂纳子为
唐代少数民族地方官员。岭南道钦州人。族属乌武僚(壮族先民)。出身钦州豪门大酋。唐宁越郡都督※宁长真之孙。唐天授至天宝年间,先后被朝廷委任龙州、爱州、郁林州牧,后擢新州、封州刺史。卒于任上,归葬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