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拉卜楞寺

拉卜楞寺

藏传佛教寺院。在甘肃夏河县大夏河北岸。藏语称“噶丹雪珠达尔杰扎西叶苏旗卫林”,意为“足喜讲修宏扬吉祥右旋洲”,简称“拉章扎西旗”。康熙四十八年(1709),第一世嘉木样活佛谢贝多吉应青海和硕特蒙古首领察罕丹津之请,返故乡,次年动工兴建有闻思学院和续部下院。二世嘉木样吉美旺波建时轮学院。后逐形成政教合一寺院,确立以授显密二宗为主,医药、历算、词章、音韵、书法、绘画等为辅。三世嘉木样罗桑图丹久美嘉措建医药学院。五世嘉木样建喜金刚学院、续部上院,并扩建各佛殿。历经二百年,该寺具有6大学院、48座佛殿和昂欠、500余僧院,为格鲁派六大寺之一,在安多地区有“卫藏第二”之称,享有很高声望。其著名佛殿有宗喀巴殿、观音殿、弥勒佛殿、释迦牟尼殿等,并有藏经楼、印经院。有一套政教合一之组织机构,嘉木样活佛为最高政教首领。其子寺有百余个,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内蒙古、西藏以及山西、北京等地。所属部落分四类:“拉德”(神民),由蒙、藏王公贵族从所属部落中赠给寺院之“香火户”;“穆德”(政民),该寺控制之部落;“曲德”(教民),政治归土官统治,宗教上受该寺控制;“栓头”,与该寺有往来关系者。该寺有活佛百余人,主要系统有嘉木样和“四大色赤”。寺内绘画艺术主要有壁画、唐卡(即绘在布幔上的卷轴画)和堆绣以及造型艺术坛城、雕塑、酥油花等均具有浓郁之宗教、民族特色。主要的节庆及法会有祈祷法会、放生、亮佛、跳舞会、酥油花灯会、转弥勒(抬弥勒佛绕寺一周)、亮宝会、娘子节、七月法会、九月禳灾法会,十月纪念宗喀巴圆寂活动,以及纪念历辈嘉木样逝世活动。寺内存有清代、民国时期赠嘉木样之封文和金、银、铜、象牙、石、木等大小印鉴21枚。藏绘楼内存有大量藏文古籍,堪称安多地区一座文化、艺术宝库。

猜你喜欢

  • 雍贵

    ?—1643清初将领。满洲正白旗人。崇德三年(1638),从多尔衮征明,下山东。五年,围明锦州,败松山、杏山援军,皆有功。七年(1642),复围锦州,率先陷阵,大败明军,继迎击明总督洪承畴13万援军,

  • 石土门

    见“完颜石土门”(1164页)。

  • 暗伯

    元朝大臣。一作俺伯、阇伯等。唐兀人。初入宿卫,性坚毅,有大志。曾赴敦煌迎亲,受兵阻不得归,乃客居于于阗宗王阿鲁忽之所。因助世祖使者薛彻干逃归,后元帅不花帖木儿攻于阗时,委以枢密院客省使。至元二十四年(

  • 依墨坦岛埃

    景颇语音译,意为“这块土地已有主”。旧时云南德宏景颇族地区个体家庭自由“号种”村社公有土地的称谓。距今百余年前,景颇族地区的耕地、森林及牧场均属村寨公有,每个村社成员有权通过“号地”方式占有本村社范围

  • 弗力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满洲源流考》将该卫与永乐五年(1407)正月所设甫里河卫改作佛林、佛林河卫。

  • 高德基

    1119—1172金朝大臣。字元履。渤海族遗裔,先世于渤海国亡后被辽迁置辽阳(今辽宁辽阳市)。历仕熙宗、海陵、世宗三朝。熙宗皇统二年(1142),登进士第。六年,任尚书省令史。海陵为相,专愎自用,仅其

  • 太禧宗禋院

    元朝官署名。掌祭祀。文宗天历元年(1328),罢会福、殊祥二院,改置太禧院(又作泰禧院)。次年,改是名。秩从一品,“掌神御殿朔望岁时讳忌日辰禋享礼典”(《元史·百官志三》)。置院使、同知、副使、佥院、

  • 车布登扎布

    ①(1704—1782) 清代蒙古将领。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人。博尔济吉特氏。亲王※策棱次子,※成衮扎布弟。初授一等台吉。雍正九年(1731),从征准噶尔于苏克阿勒达呼。十年,参与额尔德尼昭(位于鄂尔浑河

  • 银庄

    清代庄园种类之一。即宗室庄田中自始至终以征银为本的农奴经营单位。顺治(1644—1661)初,畿辅地区带地投充和不带地的单身投充者愿领地设庄之汉人,特命为纳银庄头,计设庄132所,是为银庄,归内务府管

  • 经世大典征缅录

    书名。又名《皇元征缅录》、《元朝征缅录》。元人撰,不著姓名。此书出自官府档册,载征缅事。《元史·缅国传》即据此稍有增删。载至元八年(1271)至大德五年(1301)八月事。因作于天历、至顺年间(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