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招仙塔

招仙塔

又称灵光寺佛牙舍利塔。契丹王朝时期所建佛塔。位于今北京西山八大处。为丞相耶律仁先母出资于辽道宗咸雍七年(1071)捐建。塔顶石露盘上刻有“大辽国公尚父令公丞相大王燕国太夫人郑氏造”及“咸雍七年八月工毕”等字样。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砖塔,辽塔典型式样。高50余米。是塔以保存有佛祖释迦牟尼牙齿而著名。据赵朴初《护送佛牙赴缅记》考证:“根据佛教典籍记载,释迦牟尼逝世后火化,留下四颗牙齿,其中一颗传入中国。”最先传到于阗,5世纪由法显带回建康(南齐都城,今南京),中经隋唐,至辽,辗转传到北京,“在十一世纪中奉安在北京西山的招仙塔内。”早年,在清理塔基时,发现收藏佛牙的石函,函内有一沉香木匣,上书“释迦佛灵牙舍利”、“天会七年四月二十三日”等字样。考查字迹,为北汉高僧善慧手笔。“天会”为北汉孝和帝刘承钧年号,天会七年为963年,早于建塔百余年。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将塔轰毁。佛牙为寺僧精心收藏于塔下灵光寺,1955年春,由中国佛教协会移至西四广济寺舍利阁内供奉,同年,缅甸佛教代表团迎取赴缅,奉八月送回。1959年,佛协按原式样在原塔附近重建新塔,塔成,佛牙藏内。现原塔塔基尚存。

猜你喜欢

  • 格当库伦

    见“崇寿寺”(2060页)。

  • 夹板

    清代传递公文之具。凡未赏给报匣的官员,遇奏事时,将奏折用夹板夹好,外用绵纸封固,接缝处钤盖本职官印,包以黄绫,发驿传送。军机处交发的紧要文书,由兵部捷报处加具夹板,封固,“粘贴印花”(盖印封签)发驿。

  • 合尼

    土族语音译,意为“羊”。青海互助地区土族民间流传的长篇叙事歌曲,多在喜庆节日演唱。主要内容为:绵羊的产生、生长及其生活习性;羊被宰后,怎样肢解,怎样献神和敬客等,词中有丰富的牧业生产知识。歌词不但分组

  • 查只底

    辽代部族名。史记为辽属国(一记为辽之一部)。据史载,辽属国可记者59,朝贡无常。有事则遣使征兵,无定额,从其便,不从者讨之。有人以为是部即《辽史》所记之“查剌底”,为※乌马山奚之一部。

  • 僰古通记浅述

    书名。1卷。作者失考,系多次拼接而成。“云南国记”等首四篇主要记宋以前云南事迹,尤以南诏、大理史事最详,多取材于白文《白古通记》、《僰古通记》,约著于明朝中后期。元明事迹各篇抄自《滇考》,成书于清末。

  • 撒剌哈西

    见“昔剌思”(1345页)。

  • 文州

    古州名。西魏置。治所在曲水县(今甘肃文县白龙江南岸)。南北朝时※文州蛮居此。隋大业初废。唐初复置。天宝元年(742).改为阴平郡,乾元元年(758),复改文州,建中三年(782),移治文县。元改文扶州

  • 绛曲坚赞

    1302—1364元末乌思藏地方统治者,帕木竹巴政权创建者。出身于朗氏家族。幼出家为僧,从师受戒,修习噶举教派教法,14岁,受帕木竹(元代文献作伯木古鲁)巴万户长遣往萨斯迦寺学法,深得座主达尼钦波宠信

  • 金光明最胜王经西夏文译本

    西夏文译佛经。译自唐义净10卷本。西夏惠宗时安全国师白智光译。木刻梵夹本,前有兰山石室岩云谷慈恩寺一行沙门慧觉所集流传序,首述此经流传东土后先后5次由梵译汉的经过,其中包括译经朝代、时间、主译人、译经

  • 且末城

    西域古城名。见《汉书》、《魏书》之《西域传》。为且末国都城。遣址在今新疆且末西南15里处。当地残余城墙犹存,房屋基址清晰,时有古物、铜印等出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