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教坊制度

教坊制度

中国伊斯兰教宗教制度。又称“阁的木教坊制度”或简称“阁的木制度”。“阁的木”,系阿拉伯语“古老”之意,是中国伊斯兰教中最古老的教派,亦称“老教”或“老派”。此制是老教以教坊为基本单位的一种宗教组织制度。在回族的宗教组织中,年代最久,分布最广,且一直沿袭至今。它渊源于唐宋时代的“蕃坊”,到元朝基本形成,明清更为发展。在这种制度下,清真寺的组织分为两个部分:一为管理教务者,为“三掌教制”或“三道制”。即由阿訇或教长,主持本坊全面宗教事务,下分三职:“伊玛目”,或称“掌教”或“住持”,专司领拜和掌管教规,可以代行阿訇职权;“海推布”,或称“协教”俗称“二掌教”,专门负责宣读“呼图白”,宣讲教义者;“穆安津”,亦称“赞教”或“宣礼员”,俗称“三掌教”,每天按时念“邦克”,呼唤教徒来礼拜者。其教职人员,原为聘请,元明时代,有的地方形成“世袭三掌教制”。清末大多废除。此外,还有“穆夫提”,或称“哈最”者,即宗教法官,以处理教民之间纠纷及教坊内部一般民刑案件。二为管理寺务者,称“寺管会”或“董事会”。会设“没完塔里”,过去称“管寺乡老”、“学董”或“社头”。俗称“四师傅”或“寺司务”。多由富有的年长之穆斯林一人或数人担任。负责管理本坊清真寺所属土地、房产和其他宗教收支费用,筹办各种活动,决定阿訇的选聘和其它寺务。又设有“乡老”,协助“管寺乡老”办事。一般设数人,或按寺之东、西、南、北方各设一人者,称为“四角乡老”。由这些人组成“寺管会”。民国以后,有的大城市仿企业之法,成立“董事会”,设董事长和董事若干。各个教坊,按地域形成独立的宗教组织,没有隶属关系。只是到16世纪中叶,西北地区随着门宦教派的出现,打破这种教坊单位,形成门宦制度。但从全国范围看,广大回族地区基本上实行的是教坊制,即使在西北地区也是与门宦制度并存,且占主要。它在历史上对促进回回民族之形成、加强回族内部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加强民族内部的团结、反抗外来压迫等方面,都曾起了一定的作用。

猜你喜欢

  • 完颜爽

    金宗室、大臣。本名阿邻。女真族。完颜氏。太祖阿骨打孙,卫王宗强子。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授世袭猛安。正隆二年(1157),任横海军节度使,改安武军。六年(1161),海陵将攻宋,禁酒,违令,被杖

  • 紫山大全集

    书名。元胡祗遹(1227—1295)撰。26卷。卷1至卷8为赋、诗、诗余,卷9至卷19为文,卷20至24为杂著,卷25至卷26为语录。作者武安(今属河南)人,字绍闻,号紫山,因以名集。初被荐充为员外郎

  • 人参

    健身药物名。主要产于吉林、辽宁、黑龙江。清代于参山周围各隘口例设卡伦,严缉汉民人等私采。初以八旗满洲兵丁分山刨采,后亦以内府三旗打牲乌喇满洲牲丁、王公府壮丁、勋旧大臣家丁分采。雍正(1723—1735

  • 鼠尼施处半部

    西突厥东厢(左厢)※五咄陆之一。居碎叶川(今楚河)东,约在今新疆焉耆西北裕勒都斯河流域。唐永徽二年(651),阿史那贺鲁西遁,据其地,设啜统辖,称鼠尼施处半啜。显庆元年(656),以2万骑拒战唐军,为

  • 叶密里

    见“叶密立”(539页)。

  • 伊犁庙

    见“安远庙”(908页)。

  • 王仲宣

    隋番禺地区俚人首领。曾任陈朝东衡州刺史王勇部将。开皇十年(590),聚众反隋,岭南首领多应之,兵逼广州城,攻杀广州总管韦洸,并遣别将周师举围东衡州(今广东始兴县境)。后遭隋大将鹿愿、广州检校慕容三藏和

  • 兴国城

    古地名。在今甘肃秦安县东北。东汉初平(190—193)中,略阳氐帅阿贵据此筑城称王,有众万余。建安十六年(211),与百顷氐王杨千万从马超反曹操。十九年(214),曹操将夏侯渊进围兴国,阿贵被击灭,杨

  • 原始群

    刚脱离动物界且学会制造最简单工具的原始人之共同体。亦称原始群团、原始游群,简称群。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人类社会的产生,终于氏族公社的形式。童年时期的原始人类,只有简单音节语言,用粗制木棒和石块

  • 米里色白

    珞巴族崩尼部方言音译,意为“生气时杀牛”。珞巴族习俗,流行于西藏自治区隆子县以南的珞瑜地方。凡发生争执时,双方不直接对抗,而是在自己门前杀牛,肉分给村里人,把牛尾送给对方以示挑战,若对方敢于应战,即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