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明边墙

明边墙

明代辽河东西民族区域分界线。明廷为防备兀良哈蒙古三卫和女真各部骚扰汉族聚居区,巩固其对东北地区的稳定统治而设立的防线,简称“明边墙”。共分三段,即辽西边墙、辽河边墙和辽东东部边墙。辽西边墙始修于明正统七年(1442),西南起自长城,经铁场堡(今辽宁绥中县境),东北行过宁远(今辽宁兴城市)北境、锦西,至义州(今辽宁义县),再东行至广宁(今辽宁北镇县)北黑山附近白土厂门。辽河边墙为最先修筑的一段,正统二年(1437)始筑,至七年完成,南起白土厂门,折向东南行,经台安、盘山,于三岔河处过辽河入海州(今辽宁海城县),沿辽河东岸北上,经辽阳西黄泥洼、沈阳西老边,再北上至刻石佛寺过辽河,沿河西岸北行,再过辽河至中固城附近定远堡,沿辽河东岸北行达今昌图县清阳堡,东行至开原东北20余里的镇北堡。辽东东部边墙筑于成化十五年(1479),为开原至鸭绿江的一段。西北起开原镇北堡,南至抚顺,东南行,经本溪清河城、碱场,南行经凤凰城(今辽宁凤城县),再东南行直达今丹东市九连城。全长合1760余里。沿边设堡98座、墩台849个、路壕29941丈。各边堡皆派兵丁戍守,总计官兵95000余人。建筑材料因地而异,有土墙、石墙、砖墙、木墙、山险墙等。

猜你喜欢

  • 伯克年班

    清代新疆维吾尔族伯克定期进京朝觐制度。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六品以上各城伯克分3班轮年入觐。八月中旬出发,十二月抵京。每班约40人为限。二十八年(1763),以入觐人数过多,定分4班轮年入觐,停

  • 阿必达

    ?—1736清朝将领。蒙古正白旗人。世居察哈尔地方。姓阿拉克奇特。康熙十五年(1676),以护军随贝子傅喇塔征耿精忠部于温州。十六年,征何祜于泉州,以先登破城,得“巴图鲁”号,授护军校。二十年(168

  • 新开湖

    见“兴凯湖”(916页)。

  • 白腊切

    清代云南基诺山巴普寨基诺族首领。地位显赫,曾娶7个妻子。清雍正(1723—1735)时,整个后半山地区各村寨都向其纳贡服役,砍柴、挑水、做饭由扎果、扎垒二寨负责,盖房用草排和竹笆也有固定村寨。据说18

  • 踏桥

    朝鲜族民间传统岁时习俗。流行于延边等地区。现在,此俗已消失。据朝鲜李朝洪锡谟《东国岁时记》上元条载:夏历正月十五日,“都人士女倾城而出……散至诸桥,往来达夜不绝,谓之踏桥”。又据李朝金迈淳《洌阳岁时记

  • 达姤部

    唐代室韦诸部之一。亦称达搯室韦。史称该部分布于古冻末河、那河流域,学界对此二河比定不一,今所在无定论,有四说:一说在嫩江下游以西今吉林省大安县至黑龙江省扎赉特旗地区;或认为应在今松花江下游以南、以东地

  • 俱禄毗伽

    见“腾里可汗”(2372页)。

  • 奈雅玛

    犴皮上衣。鄂温克语音译。系额尔古纳河地区使用驯鹿鄂温克人旧时冬穿上衣。有带毛和不带毛两种,此称指带毛者,冬季穿;无毛者称“坡利套”,夏季穿。

  • 讷而干

    见“奴儿干都司”(647页)。

  • 萨催

    藏语音译,意为“驿站”或“短站运输差”。为※“宗解”(长站运输差)的对称。又作萨璀。(1)旧时,供传递政府文书的人中途更换马匹或休息住宿的地方。(2)原西藏地方政府外差中,从一驿站送往另一驿站的短站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