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稚
十六国时期成汉宗室、大臣。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巴人。西晋末蜀地流民起义首领※李特孙,※李荡次子,成汉君主※李雄侄。初为安北将军,镇晋寿(今四川广元县南)。成汉玉衡十三年(323),仇池氐杨难敌被前赵刘曜将追击,奔晋寿,稚受其贿,不送难敌于成都,而遣归武都。寻难敌据险不服,稚自悔失计,数请出兵讨之。与兄中领军李琀出白水桥,弟李玝与征东将军李寿出阴平击难敌。长驱下辨(今甘肃成县西),为难敌断其归路,四面受攻,被擒杀。
十六国时期成汉宗室、大臣。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县东南)巴人。西晋末蜀地流民起义首领※李特孙,※李荡次子,成汉君主※李雄侄。初为安北将军,镇晋寿(今四川广元县南)。成汉玉衡十三年(323),仇池氐杨难敌被前赵刘曜将追击,奔晋寿,稚受其贿,不送难敌于成都,而遣归武都。寻难敌据险不服,稚自悔失计,数请出兵讨之。与兄中领军李琀出白水桥,弟李玝与征东将军李寿出阴平击难敌。长驱下辨(今甘肃成县西),为难敌断其归路,四面受攻,被擒杀。
见“炒花”(1502页)。
古代滇西地区哀牢夷及金齿族先民以木棉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纺织品。亦作“百叠”、“帛叠”。始见于《后汉书·西南夷列传》,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书》称是金齿的一种主要纺织品,“坚厚缜密,颇类丝绸,土人无贵贱者服之
见“夜落隔通顺”(1497页)。
西夏文文书。手写行书,1页8行,页面21.2×13.5厘米。记西夏天庆虎年(1194)正月讹小狗宝等10名西夏人共集750钱入会事。10人中有党项人,有汉人,有男,有女
见“伊循城”(806页)。
吐蕃官名。职司不详。吐蕃将马定德曾任此职。据《资治通鉴·唐纪51》载,贞元十六年(800),吐蕃“曩贡、腊城等九节度婴、笼官马定德帅其部落来降。”又,白狗羌亦有“笼官”之设,有四品、五品笼官等。南诏也
见“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305页)。
藏语音译。唐吐蕃官名。意即“千户长”或“抚千”,司管千户职能,在万户长之下。详见“吐蕃兵制”(769页)、“部落使”(1906页)。
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山区毛南族传统养育的肉用牛。已有百余年历史。传说由※三界公(毛南族最崇敬的善神)传授而来。此地山高土瘠,耕地面积有限,人们便利用当地野生植物多、杂粮丰富的优势发展菜牛和猪鸡等家
见“乌苏里江”(3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