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水语

水语

我国水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使用人口约28万。分布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及其邻近的榕江、荔波、独山和都匀等县。无方言区别。根据语音和词汇差异,分为三洞、阳安和潘洞三个土语。以三洞土语分布最广,使用人口最多。过去有种古文字,叫“水书”。水书是过去巫师在择日、召神和看风水时用的符号,水族民众多不认识。长期以来,水族使用汉文。水语特点有:语音:水语声母数量多,系统庞大。有的地方多至50个,有的地方少也有50个左右。三洞土语的声母有51个,清塞音和塞擦音分送气和不送气两套;浊塞音有带先喉塞成分和带轻微鼻冠音的两套;鼻音有清化的、带气喉塞成分的和单纯的三套;擦音又有清、浊两套。还有相当数量的颚化音声母和唇化音声母。韵母由单元音和带韵尾的长短元音构成。元音一般有a、i、e、o、u、ə6个。元音a分长短,ə是短元音。有的地方a、i、u、o部分长短。一般有i、u、m、n、η、p、t、k8个韵尾。三洞土语有55个韵母。声调一般有舒声6个和促声2个。8个声调分别与汉语的平上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一致。各地由于吸收现代汉语借词,增加了不同数目的声母、韵母和声调。语法:以虚词和词序为主要语法手段。量词较多。名词前可加相应的量词表示类别。数词“一”有四种形式,“二”有两种形式,用法不同。名词的修饰语,除数词在名词之前外,其余都在名词之后。句子的基本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在宾语的后面。词汇:词汇中单音词占多数。合成词有两种构成方式,一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根构成的复合词,另一种是由根词加前加成分或后加成分构成的派生词。构词的附加成分以前加成分居多。有相当数量的汉语新、老借词。近代借词大多是按照当地汉语读音直接借入的。借词中名词占多数。有汉语借词和本民族词并存并用现象。水语内部比较一致,操不同土语的水族,都能互相通话。目前,水族兼懂汉语的人数还不很多,水语是水族地区社会交际的主要工具。

猜你喜欢

  • 脑热孜节

    见“撒拉哈特曼节”(2496页)。

  • 剌答簇

    明代藏区部落名。属岷州卫(今甘肃岷县境)。宣德三年(1428),其首领官着肖等入朝贡马,赐以钞、彩币表里、金织纻丝袭衣、靴袜等。到天顺八年(1464),首领坚东贡方物,赐其彩缎、衣、茶等物。此后,与明

  • 高凤英

    1908—1941蒙古族抗日烈士。原名德勒登,又名道尔吉。内蒙古土默特旗保尔合少林人。父母早丧。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入蒙古党务学校学习。1935年回国,以高凤英化名,在归绥(今呼和浩特

  • 曹元忠

    ?—974五代末至宋初,归义军节度使。※曹议金三子。开运二年(945),兄曹元深卒,继任。三年,被后晋封为沙州留后。自称归义军节度使、检校太保。与周邻诸国、诸族保持和好关系。显德二年(955),被后周

  • 药木忽儿

    见“玉木忽儿”(476页)。

  • 龙崩阿札拉

    珞巴族博嘎尔部落方言音译。又称龙崩嘎央,意为“低骨头”、“黑骨头”。旧时珞巴族区分等级的俗称,与“龙崩达把朗”(白骨头)相对称,指※麦让、※伍布和※涅巴三个等级。

  • 大定府志

    书名。清黄宅中修,邹汉勋总纂,傅汝怀分纂。60卷。成书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内容包括宸章、诏谕、赐祭文、礼仪、六礼、规条、疆土、舆图、沿革表、疆域、里居、土田、风俗、形势、山川、关路、冢墓、城郭

  • 八姓瑶

    见“巴哼”(405页)。

  • 戊子江

    见“乌苏里江”(341页)。

  • 响纳木林

    参见“南木林”(15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