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永宁寺碑

永宁寺碑

明代石碑。全称“敕修奴儿干永宁寺碑”,亦称“奴儿干永宁寺碑”。立于黑龙江下游东岸奴儿干都司官署所在地特林村以北江岸石岩上(距入海口约150公里)。碑有两块:一为明永乐十一年(1413)明钦差亦失哈等巡视奴儿干地方“奉敕”修建永宁寺时立,碑高5.36尺,宽2.5尺。碑阳刻汉字30行,每行64字,额书《永宁寺记》;碑阴为蒙古文与女真文的对译,各15行;碑共刻有汉、蒙、藏、女真4种文字。一为明宣德八年(1433)亦失哈等再至其地重修永宁寺时立,高6.2尺,阔3.67尺。碑阳刻字30行,每行44字。两碑记录明朝建立奴儿干都指挥使司情况,略述亦失哈等多次巡视奴儿干地方经过,介绍都司所辖地区和境内的民族及其生产、生活,载明明廷在黑龙江流域授官封爵、派兵戍守及当地各族人民贡“海青方物”,愿“世世臣服,永无异意”等。碑末署名的100多人中,既有明王朝的钦差大臣和地方官员,也有瓦、木、铁、漆和妆塑等匠;有当地各少数民族,也有汉族。它充分表明了明中央政府对黑龙江流域的管辖,也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开发这一地区的物证。自17世纪以后,中外报导常介绍之。我国正确认识永宁寺碑并将其文拓下传于世的,是清末人曹廷杰。碑上的女真文,是研究女真语言文字的珍贵资料。直至20世纪初,两碑还一直屹立在原址,1904年,沙俄为永久霸占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将其运至海参崴博物馆隐藏。

猜你喜欢

  • 芭良

    西夏职官名称之汉译名。宋代史籍记载的西夏遣宋使臣官名。如史载宋元丰八年(1085)十月,西夏派遣使臣芭良嵬名济等,赴宋朝进助山陵马匹。后世称“蕃官名号”。其西夏职官品位不详。

  • 可孙

    即“可敦”(491页)。

  • 左宝贵

    1837—1894清末反帝爱国将领。字冠廷。山东费县地方镇(今山东平邑地方镇)人。回族。出生于贫农家庭,幼孤,到处流浪,以皮匠谋生。咸丰六年(1856),由行伍投效江南军营,曾参与镇压太平军和捻军,官

  • 耶律陈家奴

    辽代后期大臣。字绵辛。契丹族。为懿祖弟耶律葛剌之八世孙。史载其性放荡不拘,善诗作。兴宗朝入仕,重熙年间,补牌印郎君,因当值不至,降本班。又从帝猎,逐鹿围内,受鞭笞。后受权臣耶律仁先举荐,授御盏郎君。历

  • 唐代吐蕃社会中奴隶阶级的一个阶层。公元654年,吐蕃大相噶尔东赞域松召集诸部首领集会,议定划分吐蕃社会阶级及等级。其中有武士阶层“桂”及“庸”。“庸”又称“庸之人部”,简称“庸部”,该部所属奴隶阶级中

  • 欧烈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属辽兴宗※延庆宫。

  • 珊瑚串珠

    书名。藏文名《朱如皮仁瓦》。蒙古药学著作,内蒙古伊克昭盟郡王旗医师图布德尼玛用藏文写成。118页,手抄本。记载蒙医临证各种疾病常用的有效药方,亦有关于饮食疗法的记载。

  • 庆源郡女真国书碑

    碑石。金代修建佛寺以女真文字雕刻的功德题名碑,因原立于朝鲜咸镜北道庆源郡东原面禾洞佛寺,故名。现存汉城博物馆。碑身上部已残去一段,现存部分高约2米,宽约0.6米,厚约0.45米。四面皆刻女真字,字径2

  • 昌州长官司

    明清四川彝族土司名。明洪武九年(1376),调云南大理土司卢尼古随征※月鲁帖木儿(蒙古族),授四川德昌土知州。永乐二年(1404),置昌州长官司(治今四川凉山州德昌县西北),以卢氏为长官。清康熙四十九

  • 俄蒙商务专条

    ※《俄蒙协约》的附约。1912年11月3日沙俄政府诱迫外蒙古封建主与《俄蒙协约》同时签订。共17条。公开规定沙俄在外蒙古享有各种特权,即可以在外蒙古境内任意居住和往来、租借和购买土地、自由经营各种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