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满语官爵称谓

满语官爵称谓

满族先民称其首领为“牛录额真”(后改称“牛录章京”)。明万历十一年(1583),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翌年即以“牛录额真之爵”赏给被征服者洛科等人。后金天聪八年(1634),改其八旗官爵汉名为满名“昂邦章京”等,从而衍成“昂邦”、“章京”、“达”、“哈番”,合为清代官称的4种主要称谓。天聪、崇德年间,世爵与武官名称本多相同。顺治四年(1647),更以“精奇尼哈番”等为臣爵专称,从而使官爵合一之制始有所区别。乾隆元年(1736),其臣爵汉名制立,然与其对品改称的满语爵名仍沿用未废。满语官名,系“昂邦”者纯属文武大员;系“章京”者多属有职守、具品级的中等上下武员;系“达(大)”者则在文武中大小官员乃至无品级者都有;系“哈番”者则多用于文官“卿”以下杂职以上者。满语官爵称谓,大体以“精奇尼”、“阿礼哈”、“阿礼菲”等冠作“正”、“主”座之位,而以“阿思哈尼”、“一尔希”等冠为“次”或“副”席之位,“阿达哈”等则表示“陪”席或第三之位。在正一品(满语:精奇尼乌珠哲尔吉)、从一品(一尔希乌珠哲尔吉)与正二品之中,尚包括“加衔”在内,如“太师”、“少师”与“太子太师”、“太子少师”(满语亦皆同)等。不系正从品级者,如笔帖式、七品小京官等。入值军机等处者,皆谓之“行走”官,官无专设;御前大臣、后扈大臣等,亦属武职大员“兼任”。

附:满语官爵称谓表

满 语 名 称汉译名称品 级附 注
昂 邦大 臣一作 “按班
虾卡达拉喇多尔机昂邦领侍卫内大臣武职正一品

侍卫
首领
武正三至正六品亦作 “
一作 “
阿礼哈笔帖黑达
阿思哈尼笔帖黑达
大学士
(内阁) 学士
文职正一品
文从二品
乌珠拉哈昂邦首辅大臣
笔帖黑昂邦
超海昂邦
文大臣
武大臣
一作 “笔特黑昂邦”
即 “超哈依昂邦”
乌云赛图九卿六部、都察院、通政司、
大理寺的长官总称
哈番
阿礼哈哈番
一尔希哈番


少卿

猜你喜欢

  • 贺正

    即贺正旦。农历正月初一古时曰正旦,封建王朝于是日有朝贺“天子”之仪,百僚毕会,诸侯、属国或周边少数民族的首领亦亲自或派专使来朝,献方物,史书多有记载。《册府元龟·朝贡》:开元十二年“二月,渤海靺鞨遣其

  • 铁利故地

    勿吉(靺鞨)族铁利部所居之地。铁利部原为勿吉诸部之一,后为黑水靺鞨16部中的一部。渤海盛时役属于渤海,渤海于其地置铁利府,史称府设其故地。所在,旧误以为在承德县(今辽宁沈阳市)西北,今一般认为在今黑龙

  • 张登发

    ?—1887清代光绪年间勐勐反清斗争首领。双江拉祜族。原为村寨世袭部落头人兼军事首领。在前几次拉祜族人民反清斗争的基础上,光绪十三年(1887)十月,联合澜沧木戛、富邦、南栅等地拉祜族和汉族,与杨定国

  • 小王子部

    见“小王子”(150页)。

  • 适鲁

    见“耶律室鲁”(1317页)。

  • 六曹

    唐代南诏国务行政机构之一,相当于唐朝的六部。即士曹,掌管官员调派,犹吏部;户曹,管理户籍,犹户部;仓曹,掌理财政、营建工程,类似工部;客曹,掌管礼仪、外交,犹礼部;兵曹,主管军队的指挥、调遣、训练,犹

  • 寿县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在安徽省寿县南关留犊坊。始建于明初。天启元年(1621),清康熙年间(1662—1722)、道光二十五年(1845)、光绪十六年(1890)等多次重修。相传原址在寿县西门外,清初迁至

  • 孤竹

    古国名商代为东夷孤竹国,甲骨文单称“竹”。《尔雅》称“孤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商末,孤竹君长子伯夷、少子叔齐互相让位,周武王灭商,二人不食周粟而死。春秋时为山戎属国,东北夷所建。一说为伯夷

  • 佧佤

    旧时傣族、拉祜族和汉族对佤族的一种通称。又分“大佧佤”(指西盟佤族)和“小佧佤”(指双江、耿马、沧源、孟连、澜沧等地佤族)。“佧”为傣语,含有奴隶之意,故有侮辱性质。解放后,根据大多数佤族人的意愿,并

  • 庆麟

    清朝大臣。蒙古镶黄旗人。班第孙,巴禄之子。乾隆四十八年(1783),授命赴西藏办事,任驻藏帮办大臣。五十三年(1788),廓尔喀兵扰犯藏边,办事不力,听任萨嘉呼图克图及达赖喇嘛之言,私与巴勒布讲和,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