煨酒
壮族地区特产名酒。亦称窖酒。产于贵州从江等地。酿造方法独特:把糯米蒸熟后,铺于竹蕈间让其散热,加曲药拌匀,置于瓦缸中发酵,待糯米变甜,香气四溢时,把米糟放入小口坛中,严禁粘着油盐,同时放入适量凉开水,加盖,将草木灰加水拌成糊状用以封坛口,再用树叶把坛子包起来,置于火炉旁慢慢煨烘,并经常转动坛子,一两天后,待听到坛内沸响声,即将酒坛移到干燥阴凉的楼上存放,三、四个月后即可打开饮用。酒呈金黄色,味香甜,性温和。能长期存放,永不变质,且存放的时间越久越浓稠香甜。
壮族地区特产名酒。亦称窖酒。产于贵州从江等地。酿造方法独特:把糯米蒸熟后,铺于竹蕈间让其散热,加曲药拌匀,置于瓦缸中发酵,待糯米变甜,香气四溢时,把米糟放入小口坛中,严禁粘着油盐,同时放入适量凉开水,加盖,将草木灰加水拌成糊状用以封坛口,再用树叶把坛子包起来,置于火炉旁慢慢煨烘,并经常转动坛子,一两天后,待听到坛内沸响声,即将酒坛移到干燥阴凉的楼上存放,三、四个月后即可打开饮用。酒呈金黄色,味香甜,性温和。能长期存放,永不变质,且存放的时间越久越浓稠香甜。
参见“内管领”(308页)。
见“刘崇”(859页)。
见“佑宁寺”(1087页)。
即管领。清代供皇家役使的包衣组织和其首领的名称。该组织,满语称“珲托和”(意为“一半”,即初置之时人丁额常不及内外佐领之半,或有以称半佐领者)。天命(1616—1626)间,如博尔晋虾(侍卫)辖下已有
僚人的一支。唐宋时南平地区僚人的总称。以居地为族称。又称板楯七姓蛮、※渝州蛮。相传为※賨民(或板楯蛮)之后裔。分布在今四川巴县东南,南川一带。有部众4千余户。南朝陈祯明年间(587—589),渠帅宁猛
珞巴族部落名。藏族称之为“丁珞”,西方文献称“达夫拉”。为珞巴族最大的部落之一,约有8万人,有多多木,多波木和多鲁3大支系,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隆子县以南的西巴霞曲流域。今改称尼兴,意为“山里人”。民间传
即“长庆会盟碑”(370页)。
契丹早期部落名。唐初内附,唐太宗贞观十年(636年,一记为贞观十九年,645年),唐置带州,治昌平之清水店,隶营州都督,处契丹乙失革部。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首领李尽忠率众叛唐据营州后,北
吐蕃贵族扶立之西突厥可汗。阿史那氏。※阿史那元庆长子,※阿史那献之兄。唐长寿元年(692),其父为来俊臣诬害,兄阿史那献流配崖州,自投吐蕃。次年,依吐蕃自立为汗,并联兵攻唐。延载元年(694)二月,与
见“拓跋晃”(135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