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纳兰性德

纳兰性德

1654—1685

清初著名词家。满洲正黄旗人。纳兰氏。大学士明珠长子。字容若,原名成德,后避东宫嫌名(胤礽),改为性德。自号楞伽山人。自幼刻苦自励、潜心向学,有汉学素养。康熙十年(1671),中顺天乡试举人,受业于徐乾学。十一年,应礼部会试,因疾,未参加殿试。十五年(1676),应殿试,赐进士出身,选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再迁一等。曾扈从康熙帝出巡兀喇(即乌拉,今吉林市乌拉街)、塞外,后屡奉使边疆,宣抚诸少数民族。深受康熙帝赏识,屡随帝北征、南巡。轻视仕途,渴求自由。常览山川风物以资博闻,与所游者多江南汉族文人、名士。工于词、诗。其词、诗神秀超逸,不拘形式。写景吟物,直抒胸臆,缠绵婉约,真挚感人。堪称清初词坛奇杰,足与当时享有盛名的汉士人朱彝尊、陈维崧等相媲美。但有的词过于哀伤,这与其终生忧郁寡欢有关。又长书法,喜治印,对书画鉴赏、裱贴、琴法音韵均有修养。晚年潜心佛学、道教,佛老思想兼收并蓄,还喜攻经史,搜求宋元诸家经解,从事经学考据。与徐乾学合辑《通志堂经解》;考订、编辑《大易集义粹言》、《陈氏礼集说补正》;编选《今词初集》、《名家绝句钞》、《全唐诗选》。其作品有《通志堂诗集》、《通志堂文集》、《饮水集》、《渌水亭杂识》等。

猜你喜欢

  • 用业

    藏语音译,意为“管家”。旧时四川甘孜藏族牧区地方基层组织头人的称谓。一般每部落有1僧或2僧1俗担任,分掌头人与寺庙的财产。多由大头人和寺庙上层的亲属充任,具有经济实力,忠于头人、寺庙者,经大头人或更本

  • 苦他巴

    即“古塔巴”(441页)。

  • 阿碌

    即“阿禄”(1198页)。

  • 蒙古问题决议案

    1925年10月中共中央委员会关于解决蒙古民族革命问题的决议案。决议案的基本精神是:使蒙古民族的革命斗争按照党指引的正确方向发展。主要内容是:强调蒙古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必须与全国的民族解放运动结合起来

  • 博尔都

    清宗室。满族,爱新觉罗氏。字问亭,号东皋渔父。恪僖公拔都海之子,蕴端从弟。封辅国将军。著有《问亭诗集》。

  • 南蛮志

    见“蛮书”(2272页)。

  • 沙州吐蕃写经呈文

    新疆出土藏古文楷书手卷。编号第56卷,第18、19两号。系9世纪后期吐蕃在沙州的写经呈文,记吐蕃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在沙州下令属下抄写佛经事。文载所抄藏文佛经为《般若十万颂》,共8部,文内并叙及抄经人所

  • 土观呼图克图七世

    见“罗桑丹却尼玛”(1423页)。

  • 土都督佥事

    官名。明朝授予归附的少数民族首领的职衔,秩正二品,地位次于土都督及土都督同知,参见“土都督”(66页)。

  • 三才杂字

    见“杂字”(8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