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宁管辖四十族

西宁管辖四十族

清中叶以前青海西南藏族部落总称。一称青海所属四十司、阿里克等四十族。即蒙古尔津族、雍希叶布族、玉树族、噶尔布族、苏鲁克族、尼雅木错族、洞巴族、多伦尼托克安图族、阿萨克族、克列玉族、克阿永族、克叶尔济族、克拉尔济族、克典巴族、隆布族、上隆布族、扎武族、上扎武族、下扎武族、扎武班右(当作“石”)族、上阿拉克硕族、下阿拉克硕族、上隆坝族、下隆坝族,苏尔莽族,白利族、哈尔受族,登坡格尔吉族、下格尔吉族、格尔吉族、巴彦南称族、南称桑巴尔族、南称隆冬族、南称卓达尔族、吹冷多拉族、固察族、称多族、巴彦南称界内住牧喇嘛(一作觉巴拉族)、拉布库克住牧喇嘛(一作拉布族)。内设千户1员,百户及独立百长39员。辖8443户,32396人。初定每年会盟一次,三年后改隔年会盟一次。乾隆二年(1737),复定隔二年会盟一次。西宁办事大臣会同镇台派委员弁莅盟,并催收马贡,清理积讼。百户岁贡马1匹,折银8两。不足百户者,按户计算,每户征银8分。因觉巴拉、拉布库克二族74户,一递文差,一司济度,准免纳贡。余38族8369户,岁纳银669两5钱2分。多从事畜牧业,兼营农业。通行藏语。信仰喇嘛教红、黄、白三教派。道光(1821—1850)初年以后,因形势改变,各族组合有重大变化。阿里克族部分迁往海北祁连县,部分迁居同德一带。阿萨克、克列玉、克阿永、克叶尔济、克拉尔济、克典巴、多伦厄托克安图并为安冲族(又称安图族)。上隆布、隆布并为迭达族。哈尔受并入扎武。上阿克硕、吹灵多拉并入下阿拉克硕,称拉秀族。噶尔布因属民亡佚而消失。白利族迁居西藏。觉巴拉、拉布库克分别升为百户部落。玉树族分化出鸦拉、总举、将赛、戎模四个百户。上、下隆坝(中坝)分化出中隆坝(中中坝)。蒙古尔津分出竹节百户。洞巴百户并入囊谦千户,成为其直属百户。以是始有※“玉树二十五族”之称。今为玉树藏族自治州,现有人口192912人(1982)。

猜你喜欢

  • 阁的木

    阿刺伯语音译,一译“格的木”,意为“古老”、“陈旧”。伊斯兰教派别之一。指明末清初伊斯兰教门宦新派传入回族以后,仍保持伊斯兰教传入时期的宗教仪式和基本功课的派别,故称,或称老教、清真古教、遵古教等。该

  • 佛尔们河卫

    见“甫门河卫”(1048页)。

  • 南阳郡

    古郡名。秦昭王三十五年(前272)置。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市)。汉时辖境相当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地区。其后渐缩小。隋初废。大业(605—618),唐天宝(74

  • 仁圣大孝文皇帝哀册

    即《道宗皇帝哀册》(2300页)。

  • 健驮逻

    见“乾陀罗”(1982页)。

  • 木郎卫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亦作穆伦卫。嘉靖(1522—1566)间设。《满洲源流考》将此卫与永乐四年(1406)所设麦兰河卫、永乐五年正月所设木兰河卫均称作穆伦河卫。

  • 金在汴京建立的傀儡政权,俗称伪楚。天会四年(1126)十二月,金军攻下汴京,掳走徽、钦二宗。为了拢络人心,于次年三月初七日册立宋降臣张邦昌为皇帝,国号大楚,都汴京。十四日,金帅以邦昌之请,罢括金银。四

  • 尼泼

    部分彝族的自称。彝语音译,意为“喜和平安定的人”。他称撒梅、明朗。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路南、泸西、丘北、弥勒、陆良、罗平、宜良、武定等县和昆明市。详见“彝族”(2594页)。

  • 火剌温

    见“忽剌温”(1488页)。

  • 孙继鲁

    1498—1547明朝大臣、诗人。字道甫,号松山。回族。先世大食(今阿拉伯)人。占籍江南钱塘(今杭州市),为“江南世族”。明初,随平西侯沐英入云南,遂定居云南右卫(今属昆明)。嘉靖二年(1523)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