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西藏农奴制

西藏农奴制

解放前在西藏曾存在过的一种社会制度。是在国家握有最高土地所有权、西藏大小封建领主等级土地占有制与领主对农牧奴的人身不完全占有基础上形成的剥削制度。即西藏的全部土地(包括草场、山林)和农牧奴均被中央封建王朝及原西藏地方政府分封给只占西藏总人口不到5%的大小领主所占有,占总人口90%以上的农牧奴无人身自由,更无任何政治权利。他们只能在被奴役并向领主提供劳役、实物与货币内差、外差的条件下,被分予少量份地,对份地只有使用权,视领主需要,其中的※差巴得永远固定在封建庄园的土地上;※堆穷则可以缴纳※人役税的条件下外出谋生,但领主仍可随时将他们调回为自己支差。领主阶级内部可将农奴作为土地的附属物互相转让、出租,或作为嫁奁、礼物互相赠送。按原西藏地方政府的布告,业已不准买卖和屠杀农牧奴,但领主代理人任意处罚和毒打农牧奴现象仍很普遍,毒打致死及连同庄园买卖农牧奴的亦不乏其例。同时,农牧奴大都不能单靠经营份地和自有牲畜养家活口,还要部分靠借高利贷为生,更强化了对领主的人身依附。此种制度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民主改革前,西藏手工业还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铁质生产工具也很匮乏。农牧奴以怠工、逃亡、请愿等方式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从未停止。1959年民主改革后,已废除。

猜你喜欢

  • 协尔邦勒空

    藏语音译,意为“诉讼公断机关”,亦称地方法院。原西藏地方政府掌管刑名诉讼司法的机关名。设于拉萨。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设法官2名,均为五品俗官。下有秘书、捕快及打手等人员。一般案件由地方朗仔

  • 哈剌和林

    蒙古国都城。又译喀拉和林,简称和林。城西有哈剌和林河,因以名城。一说得名于鄂尔浑河发源之哈剌和林山。另说“哈剌”意为“黑”,“和林”即“库伦”,意为“营帐”,即“黑帐”。太祖十五年(1220)始建都于

  • 库尔吉司

    见“阔儿吉思”(2274页)。

  • 勘箭仪

    又作“勘契仪”。契丹宫中礼仪。皇帝车驾远归,閤门使持雄箭,勘箭官持雌箭,比较相合,而后入宫。其仪甚隆,皇帝乘玉辂,至内门,北南臣僚于辂前对班立。勘箭官立门中,东上閤门使诣车前,立车左方,勘箭官揖进,至

  • 大彝震

    ?—857渤海国第十一世王。宣王※大仁秀孙。唐大和四年(830)仁秀死,以嫡孙权知国务。次年,受唐封银青光禄大夫、检校秘书监、忽汗州都督、渤海国王,改年号咸和。即位后,在其祖父“中兴”的基础上,使“海

  • 锡科沁旧城

    古城遗址。又称唐王城。位于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城南锡科沁北约2.5公里处。唐代屯戍遗址。呈长方形,城有内外两重。内城周约56米,外城周约716.1米。墙为夯土结构,高约5米。城内有房舍、仓库遗址。出土有

  • 挹娄故地

    汉至晋挹娄族所居之地。一作楼故地。与肃慎故地大致相同,约东至今日本海,西达黑龙江省境呼兰河流域和张广才岭,南到吉林省敦化县境,北有黑龙江流域。《新唐书·黑水靺鞨传》所言即指此。辽金至清

  • 德寿

    ①金代起义军领袖。契丹族。原为特满群牧官。承安元年(1196)十一月,与陁锁等据信州反金。建年号身圣,攻占韩州、懿州等地,众号数十万,远近震动。北方各族组成的乣军起而响应。金发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兵

  • 完颜讹古乃

    金初宗室、将领。女真族。完颜氏。银青光禄大夫※完颜冶诃子。体魁伟,年14从军,隶秦王宗翰军中,常领兵前行为侦候。随太祖阿骨打攻辽,以甲骑60,追获辽招讨徒山、公主牙不里以献。败辽援军,擒同瓜。善驰驿,

  • 塔城喀图山金矿

    清代新疆工矿名。咸丰三年(1853),商人刘光和创置。由于获利丰厚,一时矿工云集,数以万计。同治四年(1865),塔城回、哈人民起义,矿工逃散,厂基淹废。光绪二十三年(1897),俄商墨斯克温贪图厚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