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桑
参见“藏币”(2567页)。
参见“藏币”(2567页)。
详见“止贡万户”(290页)。
即“弘吉剌”(644页)。
见“大员”(76页)。
1921—1949新疆三区(伊犁、塔城、阿勒泰)革命领导人之一。新疆阿图什人。维吾尔族。青年时曾先后在迪化(今乌鲁木齐)省立一中和新疆学院读书。因受共产党员王寿成、林基路等影响,参加反帝爱国运动。19
爵名。清代宗室封爵中第三等之称。多罗,沿用满语,郡王,沿袭古代皇族封王之名,两合而定此名。册封郡王,授镀金银册,以为延后。崇德元年(1636),始立此爵。顺治六年(1649),增定为10爵,定郡王一子
晋代佛教译经师。祖籍天竺。父达摩尸罗与叔父同为沙门。自幼出家学佛教,通晓“胡”汉语。晋元康元年(291)起,在陈留国(治所在今开封东)仓垣水南寺,先后译出《放光般若经》、《异维摩诘经》、《首楞严经》等
即“爨龙颜碑”(2590页)。
唐代室韦诸部之一。亦称山北部。由隋以前的北室韦分解而来。《旧唐书》称该部位于※那礼部东北,具体所在有三说:一说在今大兴安岭萨起山以北的诺敏河流域,或说在大兴安岭北端伊勒呼里山北(东)今黑龙江省呼玛与爱
1663—1737即五世班禅。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藏族。生于后藏托嘉竹仓(今西藏南木林境内)。索朗旺扎之子。4岁被迎至扎什伦布寺坐床,拜格西罗丹为师。10岁能写作。16岁到拉萨,承五世达赖罗桑
见“对音库尔呼图克图五世”(64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