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诗词百科>玄奘

玄奘

【生卒】:600—664

【介绍】:

唐代高僧、翻译家。俗姓陈,名袆。通称“三藏法师”。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乡)人。出身儒学世家,备通儒家经典。十三岁出家,游历各地,遍访名师,学习佛教经典。深感各师所说不一,经典译本不全,决心西行求法,以释所惑。太宗贞观元年(627)从长安西行,历尽艰辛,游学南亚各地,访谒名师,探索佛典和婆罗门经典。十四年(640)在印度那烂陀寺主持讲座,蜚声南亚。次年春动身回国,十九年(645)抵达长安,受到太宗召见。玄奘西行往返十九年,旅程五万里,到达一百三十八“国”,带回佛教经典六百五十七部。回国后,他组织译场,先后在长安弘福寺、大慈恩寺从事译经工作,专精夙夜,不堕寸阴,直到逝世前一个月才辍笔。二十年间,共译出大小乘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字。玄奘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他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原则,身体力行,译文力求切合原作,而又通俗易懂,风格精严凝重,颇具特色。又著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西行取经游学所见所闻,涉及这些国家的幅员大小、都城规模、地理形势、农业、商业、风俗、艺术、语言、文学、货币、国王、宗教等诸多方面,保存了大量的印度神话故事和宗教传说。文笔简洁生动,骈散兼行,流畅而雅致,在初唐散文中可称上乘之作。有季羡林等的校注本。其所译经典保存于《大藏经》中。其著作《会宗论》、《制恶见论》、《三身论》等,开创了中国汉传因明传统,原作已佚,今仅存《三类境》、《真唯识量》、《论五种不翻》。《全唐文》存文一卷又九篇。事迹见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续高僧传》卷四、《旧唐书》本传,参杨廷福《玄奘年谱》。

【生卒】:602~664

【介绍】:

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缑氏镇)人。十三岁出家,二十一岁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苦研佛法。感于各师说法不一,贞观三年(629)自长安西行至印度,从戒贤学习,被推为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通三藏十德之一,仅次于戒贤。后游学南北印度,声誉日隆。贞观十九年归,主持翻译佛经,并将《老子》及《大乘起信论》译为梵文。并著有《大唐西域记》,记述其西行见闻。乃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法相宗(唯识宗)开山鼻祖。《续高僧传》有传。《全唐诗补编·续拾》收诗5首。

猜你喜欢

  • 葛天歌

    葛天氏是远古帝名,一说部落名。据《吕氏春秋·古乐》载:那时候的歌是“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故以“葛天歌”指古朴自然之歌。独孤及《客舍月下对酒醉后寄毕四燿》:“慷慨葛天歌,惜愔广陵陌。”

  • 潘诚

    【介绍】:见潘咸。

  • 宾雁

    即鸿雁。钱珝《见上林春雁翔青云寄杨起居李员外》:“上林春更好,宾雁不知归。”参见“宾鸿”。

  • 艾如张

    【介绍】:李贺作。本为乐府旧题,可见作者是用乐府体写诗的高手。这是首寓言诗,借诱捕鸟雀的罗网来比喻统治阶级暗设的害人圈套。这网无形无影,不露痕迹,且有“笼媒”来诱捕同类,还有“艾叶绿花”的巧妙伪装,里

  • 宰树

    坟墓上的树木。刘禹锡《后梁宣明二帝碑堂下作》:“千行宰树荆州道,暮雨萧萧闻子规。”

  • 旋旋

    ①缓缓。韩偓《有瞩》:“晚凉闲步向江亭,默默看书旋旋行。”②逐渐,渐渐。白居易《和薛秀才寻梅花同饮见赠》:“歌声怨处微微落,酒气熏时旋旋开。”③迅即,立即。徐夤《曲江宴上呈诸同年》:“天知惜日迟迟暮,

  • 光州

    州名。南朝梁置,治光城(今河南光山),唐时移治定城(今河南潢川)。辖境相当今河南淮河以南、竹竿河以东地区。贾岛有《光州王建使君水亭作》诗。

  • 肉眼

    佛经中所说五眼之一。指人间肉身之眼。后用以指凡夫俗人之眼。王建《田侍中宴席》:“虽是沂公门下客,争将肉眼看云天。”

  • 片子

    一片。指书信。张鷟《游仙窟诗·益州新样锦留赠五嫂》:“今留片子信,可以赠佳期。”

  • 李观文集

    文集。一作《李元宾文集》。唐李观撰。李观去世后,陆希声在大顺元年(890)辑其遗文为《李观文集》三卷。《新唐书·艺文志四》所著录即陆希声所编。北宋时赵昂又辑遗文二卷为《外编》。《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