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旧三民主义

旧三民主义

孙中山提出的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国同盟会,确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革命纲领。同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阐明了这个纲领,第一次把它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内容是主张用暴力手段推翻以满洲贵族为首的清王朝,光复汉民族的国家。民族主义的核心是反满,但并不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而是要推翻满族统治者的政府,这就把满族统治者和满族人民区别开来,把推翻异族统治和夺取国家政权结合起来。“建立民国”,即民权主义,内容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整个革命纲领的核心。在孙中山看来,只有民族革命是不够的,还必须进行政治革命,解除“千年专制之毒”,建立“民主立宪政体”, “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从而把革命思想提高到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水平。“平均地权”, 即民生主义,内容是通过解决土地问题,改良社会经济组织,改善民生,具体办法是在革命政权建立后,由国家核定天下地价, “其现有地价,仍属原主所有,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在孙中山看来,欧美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阶级矛盾尖锐,新的革命已在酝酿,为防止中国将来也出现类似情况,就必须将政治革命、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这实际上是一个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化的空想方案。旧三民主义虽然不是一个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纲领,但却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特点,起了积极作用。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猜你喜欢

  • 俸钞

    参见“科差”。

  • 马陵之战

    战国中期齐魏二国在马陵(今河北大名东南;一说今河南范县西南)进行的著名战役。魏惠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44年),魏将庞涓攻韩,韩向齐求救。次年,齐威王派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前往救韩,直

  • 大理院

    清末官署名。清沿前制设大理寺,为平反刑狱的机关,与刑部、都察院合称三法司。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进行改革官制时改称大理院,在职权上亦有所变更,除解释法律、监督各级审判外,并为最高级的审判机关。主

  • 西邸卖官

    汉灵帝开西邸标价出卖官职之事。东汉末年,国家财政枯竭,公开标价卖官。延熹四年(公元161年),汉桓帝出卖关内侯、虎贲等各有等级。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汉灵帝开西邸卖官, 自公、卿、州、郡至佐史长吏

  • 梁山泊水军

    北宋南宋之际北方人民抗金义军之一支。金军大举南下攻宋,北方各地人民自发奋起反抗。张荣所领导的一支梁山泊农民起义军,这时也组织当地渔民、盐民和贫苦农民建立水军,转而抗金。初有战船数百艘,活动于梁山泊,英

  • 陋规

    清代征收钱粮或捐税外,允许地方官另征一部分附加税,叫做“陋规”,也叫“耗羡”。如征粮食时,可以用鼠吃、雀啄做借口,多征一部分,称为“鼠耗”、“雀耗”。征银子时,可以借口零碎银子铸成整块要损失,多征一部

  • 华元弭兵

    春秋中期宋国华元约合晋楚两国停止兵端的盟会。晋楚两国长期争霸的结果,都没能从根本制服对方,国内矛盾却逐渐尖锐化。晋国政出多门,各贵族间不和;楚国不仅国内民众厌战,还要对付东方兴起的吴国的攻击。晋楚二国

  • 武毅军

    清末聂士成所部清军。1895—1896年(光绪二十一年二十二年)刘坤一、李鸿章、王文韶及督办军务处商定,在云集直隶、奉天淮军中挑留马步三十营,对旧营制稍加变通,增加工程队、医院等,组建成武毅军,驻防芦

  • 晋文继霸

    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他任用赵衰、狐偃等人,整顿内政,加强军队,发展农商,结束了晋国多年来政治上的动荡,使晋国出现了“政平民阜,财用不匮”的新局面。又在“尊王

  • 巫蛊之祸

    汉武帝时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巫蛊是巫术的一种,以为用巫术诅咒及用木偶人埋地下,就可达到加祸于被害人的目的。武帝晚年多病,怀疑为其左右巫蛊所致。征和元年(公元前92年)十一月,发兵大搜长安城(今陕西西安